近些年,全国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渎职侵权犯罪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3年元月至2007年3月,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1341人,其中县处级干部1285人,厅局级干部55人,省部级干部1人。这是今天上午记者从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会议上获悉的。(5月9日 《法制晚报》)
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全国竟有一千多名县处级干部被查。显然,如此惊人的数字,既反映出了纪检检察机关反腐力度的加大,又说明了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那就是“县官”依然是当前腐败的高发群体,是反腐应该盯紧相牢的重中之重。
“县官”大都处在将末兵头之位,高度集中的权力往往将“县官”推到了一个无人监督的权力高地,“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舆论监督太晚,下级监督太难”。无论是干部的提拔任用,还是重大事项的决策,往往都是县委几位主要领导“一锤定音”。尤其是一些作风霸道的“县官”,更是大权在握,一手遮天,无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无视民意,想干啥就干啥,随心所欲,我行我素。
如此,一些顺杆儿爬的、跑官要官的、承揽工程的,等等,各种抱着形形色色心态和目的的人,总是将那游离的目光偷觑着“县官”,期待着有所谋。而身处这种“集权度”较高的岗位,即使“县官”们人格再完美,免疫力再强,也难免会有被“攻陷”的可能。何况,“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权力缺失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某些意志脆弱的“县官”总是铤而走险。
原福建政和县委书记丁仰宁就说过一句这样的经典“名言”: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这种赤裸裸地对财富追逐的表白,尽管只是个例,却十分典型地说明了某些“县官”对权力的寻租和滥用,甚至被顶礼膜拜。曾有媒体报道,仅某省近年来就有18名县(区)委书记因卖官受贿等原因被查处,以致于许多网友发出了“县委书记岗位成腐败重灾区”的担忧。
更让人思虑的是,原安徽省定远县县委书记陈兆丰在位竟索贿近千万元;而山西省翼城县原县委书记武保安东窗事发后,竟大发感慨地说“当书记与当县长就是不一样”。且不说这个“不一样”背后的猫腻,这种“身临其境”的感慨本身就说明了“县官”的权力一旦到了无人监督的地步,内心潜在的各种非份之念便会“管涌”而出,直至焚身乃止、鞭血方休。
因此,一千多“县官”被查,这不仅仅是触目惊心的事实,更是令人振聋发馈的警钟,一方面必须尽快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对“县官”权力的监督;另一方面,“县官”们必须自觉筑牢思想“篱笆”,心有长城,能挡狂澜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