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荒芜,是有关乡村社会生活的诸多报道之一,当它呈现在不同人群面前时,笔者注意到同一话题竟然在评论中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表达:一、农村真好,二、农村真不好——对农村生活的认知存在如此对立的观点,明显已不限于个体认知之争,而是体现出深刻的城乡二元文化差异,城市人由这一报道产生的“美丽的误解”大致有四种:经济论、饭碗论、桃源论和责任论。
一、经济论——“500亩土地,真正的地主啊!怎么不种上果树呢,一方面防止水土流失,一方面等着收钱,还能美化环境。”
释疑:中国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制,不存在私有产权意义上的“地主”一说,500亩荒地即便别人都不要了,也无法成为王明厚夫妻的私产。而且,该新闻中所示这种靠天吃饭的山坡荒地,说实话,收获真的没有付出的成本多,种的多赔的多。有人在种,是因为实在没有其他能力和出路,属于乡村留守人群“最后的晚餐”。
二、饭碗论——“农村这么好,农民还要出来抢城市人的饭碗,挣双份收入,比市民强多了。”
释疑:因为对二元隔离体制、乡村社会不了解,进而成为城市人群排斥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外来人群的最大理由和误区。
农民工能攒钱是事实,但并非因为挣得多,也不是人人都能攒钱。城市群体也完全可以到这个“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乡村去,但现实中永远“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没有几个人真正会放弃城市的灯红酒绿,以及户籍所附加的种种权利和福利。
三、桃源论——“这里空气好,最起码天是蓝的;没了喧闹,没有攀比,没有嘲讽;吃的是自己种出的粮食和蔬菜,没有任何添加剂,不用担心有任何辐射和污染。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用每天辛苦出去工作养家糊口,真正的世外桃源,一点都不比城市里面差。我喜欢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真是神仙日子。”
释疑:城市发展过度,污染严重了,才想起“乡村应该是干净的”;城市生活失鲜了,才想起“乡村应该是纯朴的”;城市食品有毒了,才想起“乡村食品应该是安全的”;城市工作劳累了,才想起“乡村生活应该是世外桃源”;城市繁荣过尽了,才想起“我喜欢与世隔绝的生活”……不过,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的“应该是”,君不见,在撂荒土地多的地方,有扑面而来直入肺腑的漫天沙土?中国的农业还远没有现代农业的雏形,农村土地分布情况也难以实现规模化耕种的要求,发达国家农场主式的生活无法遍地复制。
四、责任论——“三农问题是中国的大事,农民必须在家种地,如果农村大部分都是这样,中国的粮食就要成大问题了!”
释疑:三农确实是大事,但从政策层面上还没有充分解决“能留住农民种地”这个问题。年轻一代选择进城而抛弃种地,这里面必然有什么价值导向和实际利益分配发生了错位。千百年来一直在农民肩上的粮食安全天然义务,一直伴随着土地制度捆绑,今天既然要强调公民自由,我们必须去设计更好的社会分工和利益分配体系,才能有人种地。
总结:中国的农村总是伴随着天然的水土资源优劣而或繁华或贫瘠,那些到农村去的城市群体,所到之处不外乎是郊区的农家乐,或是远郊的采摘园,或是青藏高原的交通线上等诸如此类的游乐项目,无法了解中国农村的全部。所以,应当警惕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城市群体的知识优势,反成乡村社会认知上的劣势,不但迷失了双眼,还遮蔽了真相,致使种种无情和无知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道德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