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高考季,教育部与发改委联合下发了一份要求各地减招的高考招生计划---“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但教育资源丰富且优势明显的北京、天津、上海,却并未在此次调出之列,消息引发了调出地考生和家长的普遍忧虑和抗议,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的关注。
此问题,涉及以下几点:
一、教育平权本已失衡,而本次倾向性调拨只会导致原有失衡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失衡。人为扭曲,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是好心办了坏事,还是有意设计?
二、统一全国高考试卷和录取分数,不一定完全回归公平,但起码会淡化现有部份失衡现象。
三、高校扩招和当前国有教育机构主导教育市场的局面,是改革的结果,还是改革不彻底所致?教育是否可以市场化改革?民营教育出路何在?
四、发改委为何要介入教育行业管理当中?
五、各地学生和家长出于维持自身利益的个人格局,与全国教育平权的大局是否相存冲突与悖论?是否有过排斥外来人口就地入学的现象?
六、高考招生领域同样存在腐败现象,先后爆出高考成绩和档案被冒用,明显违法却法无作为,导致规则高考者被权力和阴谋潜规则,人生因此阴荣阳衰。
七、各大学普遍设立附属中小学,为内部员工提供系统化教育便利,在教育资源缺缺、国有和垄断的前提下,是否存在部门既得利益和集体腐败之嫌?
针对此次政策出台,普遍认为应该通过公示、讨论和搏弈这些基本的程序,应该符合程序正义原则,方可最大程度上保证基本的结果正义。本次突然袭击和半夜鸡叫式的拍脑门决策,无法保证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
当前教育存在“三歪”(省级、户籍、分数三方面)和“三无”(无能、无德、无耻三方面)现象,让人感到痛心疾首,部份精英学校的存在吸纳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政策资源,对教育平权十分不利。有家长喊出了“还有985,还我211”的口号,表达的是对稀缺教育资源的渴望。近期发生了居住在昌平的学生家长自焚事件,即因为高考导致。
一般认为,教育权是基本人权。81年时,从天津考入清华的录取人数是50人,而北京是800人,二者相差16倍,地域歧视十分明显。包括高考大省山东省在内的高考难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多年一直如此。当前的二元户籍制度造成了地域分割,使得外地学生在“五证齐全”的政策辟垒面前,不得不怪招叠出,旁门左道盛行,冒名顶替现象屡出不绝。一位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偶遇一位来自高考大省河南的同乡同学,这位同学成绩一般,但通过“移民内蒙”同样实现了入学梦。这个结果,让只能走正路的他感到非常受伤。
现有户籍和教育模式对下游的危害也是很大的。在工作和就业方面,以北京东铁匠营的居住人员为例:1000名当地人与30万外来人的巨大落差,就是因为户籍制度切割所致,使得外地人的居住无法实现与工作地的统一。有些公司的员工组成,外来者占98%,而本地人只占2%,证明了城市人口倒挂的现实,但因为政策和制度的强制性而造成社会人力资源无法实现优化配置。教育机制的问题造成了下游就业市场的歧视,很多就业机会多存在非名校不可,唯学历是问的情况。
现有高考模式已成为国人唯一的人生出路,这一窘境必须打破,都在倒逼和推动教育改革。教育平权,在于顶层设计,在于起点平等。地域平权很关键,按地域人口进行指标分配,“全国各地按照考生人数进行招生名额分配”的具体改革思路,是较为可行的。
从下游解决分配需求,不如从上游解决市场供给的思路,“创造机会,远比争抢机会更可行。”根据当前政策和形势提出的上游解决方案是:办教育,也需要平权,社会办学和市场化办学,才是中国教育的出路。启动教育供给侧改革,是关系到所有国人的大事,市场准入,民办教育,多样化、多层次、多选择,是解决供给不足的良药。“比方说:如果中国有2000所清华大学供人们选择,还会有人高喊‘还我985,还我211’吗?所以,解决市场准入,进行教育供给侧改革,在土地、税收、二次分配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协同,变统招为自主招生,弱化政治课程,才能真正为国家培养人才,而不是废材!”
社会应该重视、尊重企业家在财富创造方面的意义,包括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无限的想像空间。让企业家创造财富,让市场保证效率,同时进行分配制度改革,让二次分配体现社会公平,达到公平与效率的和谐统一。
教育市场化改革并不成功,现有症结并非改革之错,未来仍然任重道远宪法法庭本身具有高度权威性,可以同时调动社会资源和民众参与,对一些社会、历史、政策和法律实践中沉积的诸多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讨论和梳理,得出终极判决和定论,成为经典判例,在明确是非的同时,进行公民教育和法治教育,取一举数得之效。教育领域多年沉积的问题,同样可以得到解决。
(此文是对公议学社第十四期“高考减招与教育平权”专家观点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