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供暖首日电话报修量同比降三成) 最近,北京市1300多家供热单位起正式进入供暖季。同时记者从市热力集团获悉,截至昨天18点的时候,96069供暖热线电话呼入量为8736个,这个数据也是比去年供暖首日减少4295个,降幅达33%。
昨天上午9点半,记者在96069供暖热线客服中心看到,头戴耳机的接线员秦福君守着一部电话和两台电脑,持续接听着市民的来电。
“家住十里堡东里的贺女士反映家中暖气不热”。秦福君飞快地把信息要点敲入左侧的电脑,熟练地按下几个键,把地址拷贝到右侧的电脑,分管该小区供热的分公司名称
立刻显示出来。秦福君双手不停操作,嘴上也没停,一边儿安抚贺女士耐心等待,同时将这张工单通过电脑系统派发给了分公司,整个过程仅仅用时1分钟左右。10点左右,北青报记者与拨打热线的贺女士取得联系。贺女士说,维修人员已经与她电话沟通,下午将上门查看情况。
市热力集团客服中心副主任何迎纳介绍,正式供暖首日,96069热线电话从早上5点左右开始就“热”起来。“热线接听员通常都可以在1分钟左右完成派单,如果不是热力集团供热的辖区,我们的工作人员也会提供所属地供热办的电话”。据了解,全市有1300多家供热单位,市热力集团只是其中一家。今年,市热力集团与区供热办联动,接到非热力工单之后可以通过平台转派,或第一时间告知市民正确的报修途径。
据了解,从昨天0点至18点,市热力集团96069供暖热线电话呼入量为8736个,相比去年正式供热首日减少4295个。市热力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接听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正式供暖前期的准备工作较为充分,夏季消隐工程、低温小区整改等获得了收效。
市供热办提醒市民,居民在供热期间发现暖气不热、漏水等问题,可拨打供热单位的维修服务电话,对供热单位处理结果有意见的,可以拨打12345热线电话、所在区供热管理部门或所属热力公司进行投诉、反映问题。此外,今年北京热力集团还开通了微博、微信、“掌上热力”手机客户端等咨询报修方式。截至昨天18点,正式供暖首日通过上述途径报修的数量占全部工单量的10%左右。
供暖期为什么不应时调整
近日有一篇新华时评《北方供暖时间不宜固化》。评论称:中央气象台预计,30日、31日两天,北方地区将再迎来一次大风降温天气,内蒙古中部、东北地区中南部、华北、黄淮等地将有4~6℃降温;其中北京31日最低气温为-3℃。这个时候,一想到距来暖气还有半个月之久,很多人心里又凉了半截。提前供暖已经成为不少群众的强烈诉求。据专家介绍,我国华北大部分地区现行的“当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的供暖时间标准,形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参照上世纪五十年代采暖补贴政策制定的。这个时间的制定,受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等许多因素制约,并非完全以适宜人体的室温为出发点。在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升的今天,继续执行这个标准,就显得不合时宜。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入冬不挨冻,已经是群众的最基本的需求。
而且,我国正大踏步地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亿,其中52.0%为城镇老年人口。可以想象,在入冬还没有暖气的日子里,这个庞大的群体是何等难熬。据国家气候中心介绍,赤道中东太平洋于今年8月进入拉妮娜状态,而拉妮娜事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之一就是冬季气温可能偏低,易出现冷冬。统计显示,1954年以来,拉妮娜事件影响年份里,我国冬季偏冷的比例超过80%。
既然气候监测已经给出相对明确的分析意见,那么完全有必要根据大的气候走势对供暖时间进行调整。“要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不能成为一句空话。在遇到是否提前供暖这样具体事关群众冷暖的事情时,相关部门应该认真对待、积极回应,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上,主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尽早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北方各地冬季取暖期,多数地区一直沿用从11月15日至3月15日的周期。但是,几乎每年取暖开始之前和取暖结束之后,都会出现一段时期的异常天气,使得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但是,很少有地方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适时地调整了取暖期,原因或为事前没有按照可能需要调整的取暖周期进行供暖准备。再者,目前所设定的供暖达标温度为18度,规定得过低,应以20度—22度为宜。
本博对此认为:根本问题在于供暖企业的市场化运作不足。民众的福利意识而非商品意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一,听命于政府规定,而没有根据民众需要灵活调整的意识;
其二,供暖期提前或延后,需要调整改变预备期,将产生相应的成本增加;
其三,取暖费按一个供暖季一次性收取,而不是按照实际供暖日期收取;
其四,民众希望供暖时期延长,却强烈反对因相应成本增加而提高收费。供暖期的改变的“博弈”,最终只能以“维持现状”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