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闲来无事又重温了一遍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对于笔者这样身处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来说,此剧可谓既贴切又应景,甚至可以说是一部专门播给扶贫干部看的电视剧。对于基层工作经验缺乏的干部,比如那些刚刚走出校门或者长期身在机关的人来说,如何更好地融入农村、深入农民,如何在农村开展好工作,如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马向阳下乡记》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学习的视野和范本。 剧中的马向阳是市商务局的一个科长,他是我们公务员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也是现在许多年轻公务员的一个缩影。马向阳被组织安排到大槐树村担任第一书记,下乡之前市委书记给他出了三道题:一是要健全和发展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二是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三是要推动农村工作的民主化管理。其实,现在这三个问题也同样摆在如笔者这样的基层干部面前,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直接考验着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就像剧中所展现出来的那样,现在的农村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996138部队”,留守人员中老人妇女和儿童占绝大部分比例;“空心村”,存在大量闲置土地和宅基地;村子内部斗争严重;村委会没有长期发展规划等等。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发展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但是农业仍然是第一产业,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农村的稳定和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三农”问题历来都是领导人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而要想搬开这块大石头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可是现在我们有很多年轻干部身处高楼机关,对着文件吹嘘“假大空”,对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方针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当真正触及到这些实际问题的时候却又束手无策,就像马向阳一样,在市委书记面前问农民:两垄地是多大?年收入50万?这个情节虽然好气又好笑,但是笔者相信电视机前绝大多数的年轻干部也都回答不上来。 虽然剧中的马向阳一开始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第一书记,比如他不了解农村生活,刚一上任就闹出了很多笑话,被领导批评,被村民耻笑,不被所有人看好。而且在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他也解决不了,比如不会劝架,无法发动群众,没有第一书记的威信,尤其当涉及到村民自家利益的时候马向阳就成了村民排挤的对象,第一书记的威严扫地。但是他却并没有把这当成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反而彻底放下官架子,主动融入到群众之中,逐步赢得了村民的信任。相比现实生活中某些干部摆官架子、打官腔或者干脆躲在办公室不出门,疏远群众,以此来树立官威的行为,马向阳的举动无疑更容易获得群众的认可。 剧中的村会计梁守业曾说:“村上现在的情况是,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马向阳偏不信这个邪,许下了让大槐树下长出金子的承诺。虽然在这期间不断遭遇困难挫折,但是他并没有放弃退缩,而是选择了勇敢面对,通过修公路、建超市、盖大棚、推广支前煎饼、发展乡村旅游等一系列举措,终于使大槐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带领群众实现了发家致富,从而赢得了全体村民的尊重与爱戴。 《马向阳下乡记》用长达40集的剧情告诉我们农村生活远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纯朴平静,现实生活可能更加复杂棘手,但是马向阳告诉我们事在人为,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用心干事,总能找到播洒自己汗水的乐土。虽然前进的道路可能有些曲折,但是只要我们愿意沉下身子、放低身段,像马向阳那样积极融入群众,以村民听得懂的语言,多传达和解读国家政策,多到农户家里坐一坐、聊一聊,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用真挚朴实的情感对待群众,相信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我们一定能够大有作为!(作者:许谨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