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贵州德江:利民工程为何引得民怨不息?(组图)
2005年,贵州乌江沙沱水电站在德江县正式开工。2011年下半年,当地有关部门开始在德江县桶井乡乌江村班桃湾集中拆迁工作。2012年5月汛期来临,有关部门加紧了拆迁、搬迁的步伐,从而引起了许多移民们的抵触。时过9年,当地移民依然在不断申诉。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带着这些疑问,本报于2016年12月前往了解情况。
政府被指违规拆迁 村民普遍不满
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是一个山清水秀的旅游好地方,国家决定在德江境内开建乌江沙沱水电站水利工程。2016年12月18日,本报赶到了江边现场,看到了仍就居住在江边的部分村民。据他们讲,当时的拆迁可谓是“惊心动魄” 。为了尽快完成移民,当地有关部门配置了相当齐全而专业的拆除机械——挖掘机,来到桶井乡乌江村,连架带拖把人强行带离房屋,一挥而就的就把房屋扒塌完成拆除任务。
当时许多村民用手机拍下了这些画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村民们说,2012年5月,有关部门为了确保拆迁工作顺利进行,与当地移民签订协议,然后再终止协议,并把上级拨给乌江村新滩渡口的“断行费”200万元侵吞。铜仁市政府在《复核意见》中回复称,德江县政府为了水上交通安全取缔了木船经营权,改为了铁制结构的机动船,并委托他人经营管理,实际上是有关部门上下串通霸占乌江村新滩渡口。在安置问题上更是与村民意愿相佐,从而导致了较长时间、较大范围的维权行动。
安置新区与耕地相距数十公里 村民“望地兴叹”
按照国家规定,凡拆迁必须是先安置后拆迁,而德江县有关部门却是先拆迁后安置,而且,尚未交割的新安置房成了危房。目前,安置移民的新居住区的楼房正处于加固维修状态中。村民们反映说,移民安置新区和原有的耕地相距70华里以上,遥远的路程让村民“望地兴叹”,无法正常耕种和管理。
2016年12月19日,本报乘车“体验” 了一次“起午更爬半夜”的走访。路途的遥远确实给农耕带来了不便。农活非同工厂车间的工作,它需要农民起大早、贪大晚的辛苦劳作,面对这么远的路程,村民们不知是清晨起床还是半夜出发。
乌江村有一个叫安祥富的80后村民,因为参与了维权,一日开车行走时被带走拘留,至今才获释放。还有一安姓的中学生,因不认同有关部门的做法,在自己的博客中撰文表达不满,次日便被派出所带走。村民们对此感到不解:这也叫“妨碍公务” ?
窝棚“窝居” 这种场面谁买单?
乌江村的村民们舍不得故土,但面对有关部门的强拆与安置政策却只能说是欲哭无泪。
村民们手上无地了,以后靠什么生活?第一年政府给了不知什么名目的8000元钱,第二年给了3000元钱,第三年又给了3000元钱。今年可好,仅给了2500元钱。村民们说,说到补偿钱,他们一分没看见,这几年连续给的是什么钱呢?补偿款?太少!生活费?不够!村民们有些云山雾罩。
村民们强调说,贵州乌江沙沱水电站是经国家批准建设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库区民众顾全国家大局,积极支持。但在具体搬迁安置过程中,当地县、乡两级有关部门的个别工作人员不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政策和法律,涉嫌违法搬迁。主要表现为:
一是剥夺移民享有了解相关政策和规定的知情权。移民与之相关的拆迁安置文件及补偿方案和补偿标准以及人均安置资金等,自始至终未向全体村民公布,更别说听取移民意见和举行相关听证。
二是搬迁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不执行国家和省、市标准,不采纳建设方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实物调查结果,赔偿显失公允,致使移民搬迁后的生活无以为继,极其困难。
三是签订多次协议,朝令夕改,出尔反尔,不断折腾。以度汛名义搬迁,不准回迁,又不解决补偿安置问题。
四是先扩大移民及搬迁规模,然后在补偿时又减少移民户数(强行合户)、人数(外嫁女,户口、田、土都在原地,不纳入移民补偿范围)等,涉嫌侵占相关补偿费用。
五是在移民未签订房屋(住房)拆迁协议,也没有接到法院强拆通知书,同时补偿未明确、未到位的情况下,采取“突击式”将移民财产强行搬出。还在家中煮面条的80岁老人安世仁被强行拖出,强制拆房。
六是违反国家移民政策规定自行其是。强迫乌江村淹没的74户和没淹没的共180多户,一户不留全部赶走,背井离乡70华里到德江楠木园自行租房。其一没有土地耕种;其二没有工作安排;其三移民应得的补偿费和安置费没有得到;其四移民余下大部分没淹没的田、土未作任何政策性处理,迫使移民自谋职业,还涉嫌侵占移民的房屋、个人附属物、林木等相关费用。扣留在政府手中并叫移民购买安置房,不足购买安置房的叫移民必须去银行贷款来购买安置房。
三年多来,乌江村移民只得到度汛费人均8304元。原乌江村村民现一无所有,无家可归。导致乌江村移民含泪而回乌江村原地搭建临时窝棚在黑暗中(不准村民用电)居住、生活,耕种原有自家赖以生存的土地。
结束了贵州之行,村民们一个个期待的眼神让人无语。不知这种情况究竟该谁来买单?媒体将继续予以关注。(来源:凤凰新闻 作者:刘 勋 高 黎)
来源:凤凰新闻 作者:刘 勋 高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