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笔者走进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这里青山环抱一栋栋农民居住的小别墅,桃花、李子花…..百花争艳在农户院落,村民正忙碌在发展产业上,呈现一派文明和谐、奋力争先的氛围。
县委常委、塘头镇党委书记吴廷彪告诉笔者,近年来,青杠坝村党支部,坚持依法治村,以法治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打造“555”依法治村品牌,强势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6年,村民人均达到1.28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600多万元,村级固定资产积累达1600多万元,走出了一条以法治为引领、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脱贫攻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从穷山村到小康村的嬗变,多次受到各级党委、政府表彰,村党支部先后被省市县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青杠坝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寨”、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五个强化”夯实依法治村之基
“决战贫困、实现同步小康,没有优越的社会环境不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民走上文明富裕之路,没有法治引领更不行!”村党支部书记冷朝刚深情地告诉笔者。
青杠坝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落实“五个强化”举措,强势推进依法治村,为法治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
强化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依法办事能力提升。坚持“群众公认,办事公正”原则,将有知识、有思路、肯实干、肯奉献的人才选进新一届班子。利用电视、远程网络等信息平台学习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农村发展政策,及时把握发展方向。每天召开班子会,组织研讨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发展经验,分析总结当天工作,安排下步任务,村“两委”干部每月在村会议室进行1次集体学习,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每月在村务公开栏中有针对性地宣传常用法律法规和国家最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村“两委”班子成员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夯实村民自治基础。
强化农村党员队伍遵法守法表率作用发挥。该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从抓党员队伍入手,长期坚持三会一课、党员联系户、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认真践行“两学一做”,经常组织党员开展学国家法律法规、学科技和义务修路等活动,使党员在依法治村中走在群众前头,成为全村的一面旗帜,把群众愿望与心声作为工作第一信号,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优化村内环境。积极在培养党员发展对象中开展法治教育。按照定期安排学习任务,定期了解思想和工作动态,定期向支委会汇报思想动态和发展思路的“三定期”培养方式,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懂技术、能奉献的能人列为党员发展对象。把发展对象与村民组长、村民代表等骨干人员一并纳入法治培训对象,每季度在村“法治·道德讲堂”进行一次集中培训,深入学习《宪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并邀请驻村律师、派出所干警、司法所工作人员和法治工作者到村授课。
强化全民法治素质提升。制定《党员干部会议制度》和《党员干部学习法律法规制度》,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结合村情,科学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实现了村里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制定了《工作报告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联系群众制度》等系列制度,为处理各项村务提供了制度保障。定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每周开展一次党员集中学习,每月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和3次群众会,增强党员干部履职和服务能力,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发展观念,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开设“道德·法治讲堂”,重点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社会治理、公民道德和新农村建设等内容。
强化依法管理,调动干部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积极性。健全干部考核管理机制,制定《干部管理办法》,完善村级干部管理、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将村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作为考核内容,规范党员干部行为。
依法实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凡涉及村中的重大问题,坚持先党内后党外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确保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村内重大事项充分发扬民主,倾听村民意见,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充分讨论,投票解决,做到依法决策,公开、公平、公正、合法。
做到“三个交给农民”。即把“村事”的知情权交给农民,把“村财”的处置权交给农民,把“村务”的决定权交给农民,充分体现民主。完善“一事一议”民主议事制度。把村内重大项目、重大决策、农村低保、集体资金、涉农资金的管理使用等群众关心、关注的事务,全部民主公开决策,对特别重大的决策均有村民代表签名,都经村民代表共同商议决策。
坚持村务、财务、党务公开。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事情(救灾物资发放、房基地审批、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发包和调整等)向村民公开,定期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向群众和村民代表报告工作,接受群众和村民代表监督,推动了村级管理规范化、法治化,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逐渐成为农村干部群众的自觉行为。
强化政策法规服务,构建和谐新村。制定《党员帮扶职责》,采取支部带领帮理清思路,能人带头帮发展产业,协会带动帮增收致富的“三带三帮”模式,给党员划定责任帮扶区域,每月一次大走访,收集意见建议,掌握群众所需所思所盼。
广泛开展“一明二保三员四入”法律进万家活动。“一明”即使每个农户有一个基本懂得明白法律常识的人。“二保”即保证党员能够带动群众学法用法;保证党员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强化群众的责任意识。“三员”即争当法律宣讲员。党员在第一线向群众宣讲法律,提供法律帮助和服务;党员对责任区内的刑释人员、轻微违法人员及本组的村民进行义务监督,促进广大村民切实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党员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纠纷。“四入”即法律书籍必入户,入户率达到100%;法治文化宣传入农院,普及率要达到100%;法治意识入脑,农民遵法守法要达到100%;法治手段入心,农民依法办事要达到100%。
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按照“预防为主、教育为先、防止激化、及时调处”的原则,坚持排查、化解、稳控和处置“四位一体”的矛盾纠纷动态管理模式,重抓早、抓小、抓苗头,深入开展矛盾纠纷精准排查和精细化解工作,近三年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90起,调解90起,成功90起,调解成功率达100%,连续七年全村实现了无刑事案件、无“黄赌毒”、无邪教、无群体性械斗、无集体上访事件发生的“五无”目标。
“五字诀”夯实法治文化之魂
浓厚的法治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人们文化素质之上的。县司法局局长唐泽锋告诉笔者,青杠坝村在建树村级法治文化上,落实“五字诀”措施,夯实法治文化之魂。
以“富”为首,实现依法治贫。该村依照有关法规,采用“收取适量管理费,收取适量服务费,收取适量安置费”的模式,打好特色种植、养殖两张牌,兴办农副产品加工厂,组建劳务公司,开办农家乐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集体经济总量。
以“学”为基,培育法治农民。整合农家书屋、远程教育接收站、“道德讲堂”等资源,加强村民法治与道德教育培训,与此同时,还针对不同产业特点和专业技能要求,采取“分段式”、“集中式”、“分散式”的方式进行培训及跟踪服务。
以“乐”为尚,丰富群众法治文化生活。村里成立了20人的法治文化宣传队,按照“农民写、写农民,农民演、演农民,农民看、看农民”的模式,将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公民道德和新农村建设等内容,创作编成小品、相声、快板、歌舞、花灯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进行演出;新建1200平方米文化广场、文化长廊,700平方米游泳池、1200平方米钓鱼休闲台,2500平方米民族休闲广场,为法治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保障。
以“美”为荣,依法建设美丽乡村。村委会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出台《环卫管理监督制度》,组建环境监督管理小组,成立村环卫队,建成垃圾池3个,购买垃圾车1辆、垃圾桶28个,实现了村寨保洁常态化。同时开展改灶、改厨、改厕、改水、改圈、改院工作,推进文明行动进村寨,全村建成沼气池150口,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
以“治”为本,依法民主管理。该村依法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村规,教育村民学法守法、诚实守信、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睦家庭、尊老爱幼,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制定《民主监督制度》、《做一个文明诚信村民的承诺书》等,设立群众意见箱、党务政务和计生信息公示栏,健全干部群众双向承诺自我管理体系。
实施“五化”模式,以法治引领强村富民
村委会主任赵小虎介绍,该村以法治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绿色化、园区化、专业化、立体化、公益化,推进全村经济发展。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协会,一个项目一个协会”的思路,采取“支部+协会”的发展模式,以支部引领、协会管理的模式,按照农业专业合作社法规,先后组建种植、养殖、用水户、公墓管理4个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贯彻落实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了“山顶林、山腰果、山脚竹、坝上瓜”的生态立体山地农业发展路子,建立“畜禽—沼气—果蔬”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养殖业和种植业的良性循环。认真贯彻实施公墓管理政策法规,率先在全县规划建设一个村级公墓区。
以法律法规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追求效益惠及农民为目的,运用利益调节机制,按照园区托市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方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村内的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建立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打造农产品加工的精品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