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境内有一个叫向海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当地政府决定开发建设此地,一场由征地引发的政府部门与普通牧民之间的纷争就此展开。牧民们投书媒体反映诉求,希望其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切实维护。
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通榆县境内,面积105467公顷,1981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白鹳等珍禽及其栖息生态环境,属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2016年,当地有关部门通知牧民称,他们所经营的草原,被向海自然保护区占为核心区用地。牧民们对此并无异议,但要求得到国家规定的相应的拆迁补偿(以县政府移民公告为准)。同年5月13日,通榆县发出了向保局(禁牧)字(2016)2号“禁止放牧通知书”、(2016)1号“强制拆除通知书”,在未与牧民就征地䃼偿事宜达成一致的情况下进行“清场”。
2017年5月23日,通榆县主抓农业的副县长李某某、向海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某某带领百余人,拆除了尚未与牧民达成一致的该牧场核心地区的窝棚及农业设施。而按照当地政府部门此前的规定,如果不同意拆迁的,允许经营人在自己合法的经营范围内居住、养殖、耕种。这样,有的牧民不同意拆迁,就据此规定在自己经营的耕地种上了庄稼。眼看禾苗长势良好,却被强行拆房、耙地,绿油油的禾苗顷刻毁于一旦,牧民们感到痛心不已。而没有得到国家给予的相关补偿,更让牧民们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关于向海生态移民项目,吉林省政府曾下发《推进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生态移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拨付专款。牧民们反映说,按照省里的规定,每亩䃼偿1.2万元。到市里剩下了1万元,最后到了县里,能够给老百姓的只剩8000元了。李某某说,不要还得少!蹊跷的是,同为一个镇的牧民,有的在2016年建的窝棚也在核心区范围内,也被拆迁了,却得到了相当可观的补偿金(有公文为证)。“一镇两制”,何以服众?
据介绍,前些年为了发展生产,当地政府部门出台了一些鼓励性的政策,鼓励和指导牧民多途径地发家致富,从而产生了一些经营性的经济合作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这些,当地有关部门在生态移民项目推进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安置措施,致使一些养殖专业户及经济体无所适从。比如,当地养牛大户鞠志祥、贾子和现有几百头牛,面对拆迁,签约的1000多头牛不知道该怎样处理。是违约被罚款,还是杀掉现有的牛?这些损失谁来买单?政策一天一个变,朝令夕改,这让心眼实在的牧民们一脸茫然,无所适从。他们说,当初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切实投入,发展生产,到现在损失无人问津,欲哭无泪。
2017年7月7日,本报来到了现场。广阔的草原一望无际,被强拆的农房、畜舍“撩人眼神”,杂乱的“矗立”在人们的视野,令人感慨万千。“生态移民安置没有到位,䃼偿又被层层克扣,钱数屡变,仿佛牧民是被耍弄的傻子。某些基层干部拿着政府的项目当‘政绩’,拿着百姓的利益当升迁的资本,这样的‘父母官’实在无法令人恭维。”在向一些牧民了解情况时,牧民们显得非常激动。
牧民们反映说,当地有关部门为了达到拆除干净的目的,把一些养殖专业户列为污染环境的对象,以污染环境为理由强制拆除、移民。2016年8月31日,吉林省林业厅就牧民的诉求正式下发了行政复议决定书,对牧民的申请予以了批准。令人不解的是,当地有关部门对此好象若无其事,无动于衷。依然我行我素,对争议亊项不与百姓商谈,没有拿出化解矛盾的实际行动。深感无助的牧民,只能扼腕叹息,黯然神伤。随后,本报前往通榆县政府部门了解情况,相关县领导都没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
牧民们说,这个月的15日,当地有关部门要再一次来强拆了。普通农牧民原本靠地靠牧为生,地没了靠什么生活?局外人也许会认为老百姓不知足,可老百姓的合法权益谁来保护?
“7月15日,会是我们终生难忘的一天。从那天起,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无产者’了。”一位年长的牧民表示,希望上级领导对他们的境遇给予高度关注,依法妥善解决其合理诉求,让牧民们能有一个憩身的家!(来源:新晨日报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