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功人士马云在贵州大数据峰会上的一段演讲视频又火了起来。又有名人名言传世,且又有人为之进行解读和传播了。这次的主题定义是: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孩子进行,记、背、算这些东西,强迫孩子去背,不让孩子去玩、去体验,不让他们尝试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马云:继续以前的方法 30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 马云这段话是关于教育与就业方面的观点,确实没有问题。但笔者想借题发挥并外延一下:关于未来社会的情况(其实也是当下社会的应有之义)和名人言论的是非问题,与读友共勉。
一、未来社会是这样的:
1、三十年后,人类科技高度发达,生产力和生产效率高度提升,就像当初的蒸气机出现之后引发工业革命一样,现在以十抵十的劳动方式,或将被以一抵十或以一抵百、抵千、抵万的方式所替代。那时,需要人类工作的情况和就业机会确实非常之少,所以“找不到工作”。但是,这是马云基于工业化初始时期的一元生产力论得出的结论,并没有看到并结合当下(更不用说未来)的先进国家有关劳动与财富配置的先进经验。如不跳出机械经济主义这一层面,想想未来确实很可怕。
2、从一般道理上说,提高生产效率,用最少的人和最少的时间来工作,用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思考、享受,并将这一精神福利让全人类共享,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理想状态,何乐而不为?这是人类、特别是中国人需要改变的传统农业文明下的传统勤劳观导致的对生产力认识论的一大误区。
3、怎样实现既要高生产效率、低工作时间、少劳动人口(即所谓失业或就业难),同时还要高福利的理想状态?那就是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与三次分配机制,是不是能够建立、建全并完美运行?
这其实是一个中国从80年代就已经开始思考、并已有成形理论的“公平与效率”的公共治理课题。其中的关健,就是社会资源和财富的自由流动,最终实现自由配置,然后通过税收、福利和公益达到相对削高补低和转移支付的共同富裕目标(详细分配逻辑另有说明)。
二、马云的缺陷与民众理解的误区:
1、中国还没有诞生足以标柄世界的商业传奇人物,更没有形成独有的经典商业理论,这一切都需要不断的积累和试错,包括马云的商业与人生哲学在内。用另一位有争议的名人的话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那些过气的名人,如80年代后期的台湾“台塑”的王永庆等台系模板、90 年代初的日本松下的松下幸之助等日系模板,世纪之初的美国的微软、雅虎和现在据称处于衰势的苹果、以及谷歌等美系模板,当然还有中国人自己的一代代商业枭雄如唐万新、史玉柱、刘汉、牟其中、孙大午等,其中很多人其人、其事、其言,却又为何烟消云散,不为人知了呢?因为有些当红的名人话语并非教人处世的万能良药,好者或有一时之用,甚或本即应景鸡汤,不必完全当真。
2、世上并无事,庸人自扰之。盲目崇拜者,是因为自己水平实在低下,且唯经济成功马首是瞻。在成功学盛行的当下中国,学习先进经验固然值得提倡,成功人士容易受捧,名人名言因此盛行乃至泛滥。但对马云等人的无限度的商业性质的渲染,从另一种角度观察,有可能会形成可怕的“捧杀”结果,使之智慧来不及充值便出现透支,终可能江朗才尽。
马云固然有能力,有眼光,但并非他的每一句话都是经典,也不可能是未来世界的终极预言。至于有几份可信,完全基于受众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如果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对马云这位如日中天的成功人士的所言所云,当有独立的分析,决不会偏听偏信。
3、价值观的扭曲,导致人们急功近利的处世哲学;逻辑学被拟制,又没有正确的方法论来辩别真伪,于是只有听信名人名言,或是圣人圣训,甚或导致伟人崇拜和专制主义。
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仍是我们需要补足的人生课程;哲学和逻辑学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仍是我们的教育有意遮蔽的隐私。世上没有圣人,没有救世主,唯有个人的努力突破,或才是走出此一误区的唯一可能。
说明一点:我也十分崇拜并十分尊重马云,不过我认为对他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认识,或是许对马云最大的热爱和保护。因为我们既爱马云,更爱我们的国家和未来。
二〇一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