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娱乐圈学霸翟天临因学术不端事件持续制霸热搜榜,其热度超过春晚,超过热播电视剧《知否》,甚至超过我国首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从不知“知网“到硕博论文涉嫌抄袭,到北影个别高层领导被带出,再到翟博士申请退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站。有网友评论”得罪谁也别得罪博士“,这虽然是一句戏言,但却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事实,对神圣的学术掺假水、走捷径,伤害的不仅是“真博士”们对学术研究耗费的心血和始终如一的真诚,更让中国学术蒙羞于世界之林。
博士是一种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学位制度,然而在我国,“博士”一词更是由来已久。战国时期,“博士”是秦国的官职,取博学之意;汉朝时期,设置“五经博士”以儒家经典教授弟子,同时充当皇帝的参谋和顾问;魏晋南北朝至清朝期间,“博士”虽明目不同,但大体上都是朝廷设置的学官,但不管怎么分,有一点却从未改变,那就是“博士”之人,必须学有专长,放现在来说就是某一领域的高级人才、专家。
我国古代,学风端正是对学者的第一要求,“博士”更甚。先秦时期,孔子对治学的士人提出了“行己有耻”的道德要求;宋代大文豪曾巩曾说“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意思是没有道德修养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将毕生治学经验概括为“修德而后可讲学”,学风之端正纯粹可见一斑。对于翟天临这般掠人之美的学术丑闻,放在古代也是坚决予以打击。南朝梁武帝时规定“凡应试差谬者罚饮墨汁一斗”,意思是说凡是在考试中抄袭他人者罚喝墨汁十五斤,十五斤是什么概念,想想都可怕;明朝轻者停考一届,重者停考五届;到了清朝,如果在考场上出现作弊抄袭,直接处死。由此可见,古人对学术不端“零容忍”。
当代,我们对抄袭除了口诛笔伐、道德谴责外也可以诉诸法律,但已然没有古代那么严重,作为整个社会阶层中最有可能接近真理的那部分人,硕博乃至博士后等高级学者更应该对学术纯粹怀有崇高敬畏,又岂能沐猴而冠?
“十年磨一剑”,博学之士当品味学术之苦。凡是备战过高考的人都知道学习辛苦,除了白天课堂上目不转睛盯着黑板外,夜晚回家还要抱着各种真题、模拟题战至三更,因此才有了老师们日常打气的那句经典台词“学习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为了证实镭的存在,在一间夏不避暑,冬不避寒的破旧棚屋内坚持四年,终于获得成功,他们所经历的苦比备战高考更甚千百倍。因此,当代博学之士们想要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就必须接受吃课堂学习之苦、甘心吃论文搬砖码字之苦、乐于吃研究没日没夜之苦,以苦作舟,才能扬帆以致远。
“不畏浮云遮望眼”,博学之士当力求学术之真。求学之路曲折蜿蜒,除了苦还有很多困难,最大的困难大概就是在知识的迷宫中四处碰壁,困兽之斗的慌乱直逼人心,打破规则的暗流在心中涌动,稍有不慎,将万劫不复。但我们是不是就有理由向这些困难屈服?爱国诗人屈原在遇到被放逐江南的困局时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忧思之下是一个士大夫对真理百折不挠的追求。伟大领袖毛泽东讲话中多次谈到讲真话、做实事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不偷,不装,不吹,去伪存真、实事求是。中华文明走到今天,已然积蓄了比先辈更多的力量,当代博学之士可借鉴的研究方法、理论更为丰富多样,因此更应当以求知的渴望穷经皓首、以知促行。
“士不可以不弘毅”,博学之士当勇担学术之任。学术是一幅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风景画,是一场险象环生、抽丝剥茧的烧脑游戏,也是一段从脆弱到担当的人生之旅。一直认为学术的灵魂在于为人类服务,正是因为如此它才伟大,才值得万人景仰、追求。孔孟推行的儒家思想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直至今日仁者爱人、母慈子孝等美德仍在国人的血液中流淌;陈朱理学的诞生对当时人们理论思维、知书识理、节超雅正、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相当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彻底改变了国人传统的话语体系、哲学思维方式。由此可见,学术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浸润了每个角落,博学之士们当义无反顾担起学术之责、社会之责,不断在学术领域寻求突破、创新理论,为人类社会的繁荣、进步贡献学者力量。 作者单位:绵竹市孝德镇人民政府
编辑/李白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