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在北京王府井大街涵芬楼书店,至今仍贴着出版家张元济的那副对联。诗书继世,这是中国现代出版理想的凝练,也是七十载中国阅读的初心。
1949年2月10日,王府井书店前身“北平新华书店第一门市部”正式成立。资料图片
探寻70年来的阅读轨迹,我们有“据”可循: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出版图书只有12153种,到2018年全国出版图书已突破50万种,这是41倍的增长;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中,80%为文盲,而今降至4%以下,这是跨越式的进步;今天,我国共有出版社580余家,书店超20万家,70年前,这组数字还是“出版社不足百家”及“书店不到3000家”。
1950年北京国际书店门市部。资料图片
一本本好书为时间打上了深深的印记。新中国成立之初,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五四以来的名家名作,以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小二黑结婚》等来自解放区的文学作品陆续出版。据出版家聂震宁介绍,建设年代的图书出版起步之初就确定了“古今中外”的格局,种种出版工作“宣示了中国图书出版业的现代品格——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更是人类文明的。”
1970年扩建后的王府井书店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书店。资料图片
于是,一大批具有重要意义的出版工作相继展开。
在国民的思想餐桌上,既有阅不尽的《红楼梦》,也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四大名著于20世纪50年代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出版,此后不断修订再版,汇聚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成为60余年不褪色的经典国民读本。同一时期,被称为“三套丛书”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外国文艺理论丛书”“马克思文艺理论丛书”开启出版工作,满足了人们对外国文学及理论读物的阅读需求。
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被称为“代表着人类已经到达过的精神境界”。丛书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7年里,翻译出版了200余种世界各国学术名著,如今,这个数字已更新至700余种。
《百年记忆——国图》柴磊摄
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自1958年到1978年,历二十年点校而成,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典籍整理的标志性成果。
在改革开放大幕徐徐拉开之时,中国知识界、学术界22600位学者参加了一项图书编写工作,群策群力,从零起步,在没有任何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历时15年,终于在1993年完成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出版工作,结束了我国没有百科全书的历史……
《渴望》田敏摄
70年,种种好书标记了共和国的文化高度,丰富了国人的文化生活。《保卫延安》《平凡的世界》《青春万岁》等长篇小说描写我国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图景,探索着当代文学的可能性。“走向未来丛书”“走向世界丛书”等则深度记录了中国人展望人类文明的视野。
70年,以书为媒,中国故事正获得世界认可。作家莫言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刘慈欣于2015年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曹文轩于2016年获国际安徒生奖……
70年,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以书为载体走向世界。截至2019年7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已出版28个语种、32个版本,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海外读者欢迎。一大批主题图书走出去,阐释中国道路,解码中国奇迹,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70年,国人的阅读需求与图书出版互动前行。科普阅读、儿童阅读、数字阅读等方兴未艾,阅读的内容与形式日趋多元。“全民阅读”正在成为社会共识。2003年,“国家阅读节”第一次被提出设立。2007年,30余位政协委员联名建议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至2019年,“全民阅读”已六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大名著珍藏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及第二版。
回首七十载书上年华,在国人的生活中,“读书”这件事,从稀缺与渴望变为一种“伟大的日常”。七十载中国阅读,思想的春雨润物无声,“读书”二字,开无限眼界,启无限文心。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26日 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