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网推出“百姓与基层干部”网上问卷调查。截至8月5日,有逾7500名网友参与。面对问卷所作的两大部分调查,一个是百姓看基层干部,一是基层干部如何看待和评价自己,双方都给出了答案。
在瓮安事件、孟连等事件发生后,人民网组织这一调查,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人们迫切需要了解的是,在基层,干群关系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现状?造成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源是什么?什么样的基层干部才是合格的?调查从百姓与基层干部相互认知的角度,为我们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了解的渠道和解决的思路。调查的结果让人深思。老百姓是怎样看待和评价基层干部的呢?调查显示,对于基层干部作风,老百姓首先就是希望他们“要有服务意识,要深入基层,甘作百姓的服务人员”,其次就是“清正廉洁”。而“缺乏责任心、作风浮夸”和“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成为百姓最反感的两大作风问题。基层干部的“贪污腐败”行为,则让百姓最不满。
有意思的是,基层干部的自我定位与评价和百姓相比有一定差距。调查显示,基层干部的最大苦楚,莫过于各行各业的上级部门没完没了地检查工作;其次是活没有少干,工资待遇却不是很理想,以及工作压力大,累得要命,还经常不被群众理解 。
“只有不称职的干部,没有不称职的百姓。”在日前举行的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说的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对于各级领导干部,包括广大基层干部在内,最应当思考和回答的,是如何审视和确定基层干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位置?
诚然,基层干部承担着十分繁重的任务,很辛苦,很累,所获报酬不多,还容易两头受气。这些都是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关心、爱护基层干部的理由,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要求老百姓去百分之百理解基层干部、关心爱护基层干部,更不能成为基层干部可以免责的理由。
基层干部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新的时代环境呢?大的环境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老百姓的公民意识提高,权利意识增强,利益诉求多样,且信息获得渠道多元化。面对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我们的基层干部如果只沿用以往的一些老办法、土办法,又怎么可能收到良好效果?
要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基层干部,具体的要求当然很多,最重要则是基层干部的角色转变,重新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认知与定位。这就是由“管治者”向“管理者”转变,由“被服从者”向“服务者”转变。
不能不承认,在实践中,有不少基层干部,骨子里正是把自己当成了基层的管治者,把群众当成了自己的管制治理的对象,自以为可以对群众指手划脚,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甚至动用一些公权力,乃至一些国家机器。这种高人一等的心理不改变,就从根本上疏远了群众,许多矛盾由此滋生。
有了这样的优越心理和现实定位,对群众更多的就是要求服从自己,而不是服务于群众。什么事我说你听就行了,我决策你执行就行了,群众有什么想法不去了解,有什么需要不去过问,有什么疑问不去解释。如此问题必定成堆,矛盾必定发酵,干群关系也就更加疏远了。
对此,每一个基层干部都可以扪心自问。而实践已经表明,把自己当成管治者、被服从者,那里的干群关系就淡漠,群体性事件就较多地发生。把自己当成管理者、服务者,真实诚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心里真想着老百姓,那里的干群关系就密切,那里的社会就和谐。
编辑:阳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