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9日,有媒体报道称河北柏乡县公开招聘事业单位人员时,借收取“赞助金”的形式变相“卖编制”,考生交5万至8万元“赞助金”,才能办理县财政事业编的人事手续。消息曝出后,引起网友热议。2月10日,柏乡县委、县政府给予事件负责人——县人社局局长行政记大过处分、副局长行政记过处分,11日,如数退还了考生交的291万元。
从舆情应对角度分析,柏乡县政府在舆情潜伏期缺乏应对媒体的技巧和向公众发布信息的诚意。而在舆情爆发后的第一时间又选择沉默,没有借助媒体与民众进行沟通,错失了处理危机的黄金时间。虽然在舆情爆发后的第二天,柏乡县委、县政府就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处理,但网友并不买账,认为处理结果不合理的声音接连不断。柏乡县官方对网友的声音不闻不问,显示出媒介素养不高。
一、事件概述
2011年11月,河北柏乡县公开招聘60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012年1月中旬,在招聘工作完成后,有考生反映该县人社局向通过者收取了5万—8万元不等的“公益赞助款”。事件被曝光后,网友和媒体指责这是“卖编制”。
2月3日,柏乡县新闻发言人称,招聘事宜是由县里开会集体决定,在会议上曾经提到过收取培训费用的情况,但并未最终收取。而柏乡县人社局局长则称不存在开会通知交“公益赞助款”的事情。
2月7日,柏乡县教育局局长称,1月20日左右有几笔资金打入柏乡县教育支付分中心账户,春节后款项已经退回。
2月10日,柏乡县委、县政府认定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兰彦广为事件主要责任人,并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给予该局副局长李建奎行政记过处分。
2月11日,河北柏乡县向媒体公布此次共有53名入围考生交款,共计291万元,已如数退还。
二、舆论关注度走势 传统媒体《新京报》和《河北青年报》在2月9日对河北柏乡事业单位考试收取5万—8万元不等费用进行报道,随后网络媒体纷纷转载,关注的重点也从“岗前培训费”转变为“卖编制”。2月10日,大量的评论文章开始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传播,在短时间内形成了较高的媒体关注度。
在互动媒体方面,事件一经传统媒体曝光,微博等互动媒体便介入了信息的传播,同时展开了话题的讨论,关注的焦点为“卖编制”和“负责人处罚过轻”等,使得事件的关注度在高位徘徊。
柏乡县委、县政府在事件曝光后短时间内对事件的主要责任人进行记过处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事态,但部分网友认为对于事件责任人的处罚过轻,对事件的处理结果不满。此事件的处理结果在2月10日通过媒体向公众发布,但直到13日仍有媒体和网友对此事表示出较高的关注度。
三、舆情应对过程点评 从1月中旬柏乡县人社局收取所谓培训费到2月9日被媒体曝光,事件一直处于潜伏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县教育局和县人社局的回应自相矛盾,使当地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2月11日,柏乡县委、县政府回应称“对考生交款已全数退还”,表明柏乡县教育局和人社局皆在说谎,企图掩盖事实,对政府形象产生了较坏影响。
事件在2月9日被媒体曝光后,舆情高位运行,当日未见当地政府的回应,直到次日才对此事作出回应,错失了处理事件的黄金时间。同时,柏乡县在2月10日作出对县人社局局长记大过处分和副局长记过处分,对事件负责人的处理较为及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在媒体公布柏乡县对“卖编制”事件责任人的处理结果后,舆情并未迅速下滑,媒体和网友的关注点集中在“对相关负责人惩罚过轻”,同时对仅追究县人社局局长、副局长的责任并不满意,认为事件背后存在更多的腐败,牵扯更大的官员。
四、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 这种行为是普遍现象(34%)
人民网网友:事业单位指标花钱买,这早已司空见惯了,不要大惊小怪。什么特权都可“变现”,早些年,农转非户口指标也可以买,只是不知后来那些钱被谁花了。再想想,有些公仆也是花钱买来的,如今又何必计较这些呢?
凤凰网网友:全国这种事多了,这钱公不收婆也会收,既得利益者疯狂吞噬人民血汗,也难怪,谁让你非挤这岗位呢?干啥都吃饭,自己干点力所能及的倒也清白。
“公益赞助”实为公开卖官(22%)
网易网友:柏乡县为招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收取的“公益赞助”,与古代的“捐官”只有字眼的区别,本质并无不同。
中国网网友:不错,可以公开叫卖了,也算是进步,比以前暗箱操作有提高,回到古代了。对处理结果不满(17%)
新浪网友:现在,柏乡县委、县政府对人社局正副局长行政记大过、记过处分,怎么看都是一种丢车保帅的做法。这种处理,不仅无法回应舆论,而且也不会对被处分人的权力伤筋动骨,更重要的是,让真正需要被问责的人逃避了问责。
腾讯网友:河北柏乡“卖编制”只处罚人社局两局长引起强烈质疑。几百万元给个纪律处分就完事了吗?你们在愚弄法律啊!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号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啥啊?也上班的我还不知道纪律处分是什么东西吗?强烈要求彻查此事。
严重透支公信力(15%)
搜狐网友:与“萝卜招聘”相比,此次柏乡县“卖编制”招聘的办法,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萝卜招聘”只是针对少数人的作弊活动,而此次招聘,却是公然向所有考生进行“索财”。此种做法暴露出了某些地方对于法律法规和民意的漠视。“卖编制”卖掉的不仅是编制,更是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新浪网友:是否“卖编制”,需要调查来证实。但不合常规的程序及考生对招考权力机构“卖编制”的指控,无疑将透支当地政府的公信力。
分析“卖编制”背后的原因(7%)
新华网网友:编制为什么这样红?中国人原先被放在“单位”里,现在改革了,被放到“编制”里。只要是公家的人,都要进入各种不同的编制。进编制的好处多,没编制的是临时工。这就是为什么考一个县的事业编制,还要交5万到8万元“赞助费”,也有人愿意交。
网易网友:柏乡县公然“卖编制”的行为,是权力寻租的极端表现,是公权滥用的恶果。对很多求职者而言,事业单位是一个理想的去处,得到一个事业单位编制,便意味着你将端起衣食无忧的“铁饭碗”。
对现行招聘制度不满(5%)
新浪网友:河北省柏乡县“卖编制”现象是整个社会之耻,说明招聘制度的混乱达到不可收拾的程度,从2011年揭露的山西一个市环保局招聘公务员舞弊事件被处理到此县的明码标价、乱收费,说明此涉及民生的重要领域乱象丛生。若不能得到有效制止,在不久的将来,所有涉及“皇粮”的岗位,都极可能被明码标价贩卖,这是社会的耻辱。
五、媒体评论摘要
身陷“卖编制”事件漩涡的河北省柏乡县,试图以退还违规收费和问责当事人的“急就章”公关手段,尽快平息事端、摆脱危机。不过,公众对此并不买账,反而衍生出“壁虎断尾”“丢卒保帅”的诸多质疑。(据《工人日报》,作者:张玉胜)
2月9日,媒体披露“变相卖编制”事件;2月10日,柏乡县就处理责任人,出手不可谓不迅速。与常见的装聋作哑或苍白狡辩相比,这一姿态值得肯定。但是,仅仅处理两名责任人,并不能成为“变相卖编制”事件的终点。如果不彻查该事件,坦陈真相并处理所有的相关责任人,就无法让公众释然。如此迅速“切割”,貌似断尾求生术,甚至给人以一种找几个“替罪羊”以应付舆论和敷衍上级之感。
(据《法制日报》,作者:秦淮川)
急匆匆处理两个局长,不可能平息舆论,只能加重质疑,这应在意料之中;然而能否平息舆论质疑,或许不是最重要的;违纪事件作夹生处理的比比皆是,只要上面认可,即便是舆论质疑声中,也能实现“软着陆”。柏乡“卖编制”事件最终将如何结局,我估计,还得看“上面”的态度。
(据《广州日报》,作者:马涤明)
“先交钱,再办手续”的恶劣之处在于,它践踏了制度尊严。先交钱,后录取,还将产生一种负面的“引导”效应。有网友担心,先交钱,后录用,他们上岗后,当然就“先收钱,后办事”了。这是贪官污吏的初级培训与示范。哪怕你本来还是一个心底还有点做人良知的人,经过这么被要求自掏腰包“赞助”一回,你“上岗”后,恐怕就要“堤内损失堤外补”了。
(据《中华工商时报》,作者:王石川)
六、舆情点评
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不仅是稀缺的公共资源,同时也是公共治理为民服务的重要岗位,理应遵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实现量才而用。而河北柏乡县借“公益赞助”之名行“卖编制”之实,对公权力公然叫卖的行为引起了网友的不满,使河北柏乡县政府置于了舆论漩涡之中。
在“卖编制”事件的处理中,柏乡县缺乏媒体应对技巧和向公众公布信息的诚意,在面对媒体采访时,言辞闪烁,县教育局和县人社局对同一事件言论前后矛盾,企图用谎言来掩盖事实的做法只能使事态更加恶化,政府公信力大大贬值。从舆情应对角度分析,事件被媒体曝光后的第一时间柏乡县政府选择沉默,既没有通过网络新媒体、微博自媒体等平台对事件进行回应,也未借用传统的报纸或电视媒体与民众进行沟通,错失了处理危机的黄金时间。
政府部门招聘工作人员,涉及民众的机会平等事宜,且是以权谋私、权力寻租的多发环节,因此往往成为备受关注的敏感事件。河北柏乡县在“卖编制”事件处理中,一方面对县人社局局长记大过、副局长记过处分并不能服众,另一方面官方回应中未提及收取费用由谁决定等详情,这样的回应显然不能让网友满意。鉴于此,河北需要成立新的调查组,以权威而不护短、详实而不遮掩的调查报告来回应网友的质疑,从而重塑形象。 编辑/秦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