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11时4分,一位博主在其实名认证的微博上,发出了这样一条消息:“转发来自调查记者的短信。同志们:不要再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不细说。”
5个小时内,这条表达模糊的微博被转发了12万余次,评论2万多条。随后,另一条微博称:“……以后别吃果冻和酸奶,问为啥,他比喻说,哪天你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
一场“皮鞋变酸奶”的网络质疑潮霍然而起,酸奶、果冻等行业纷纷受到影响。
所谓“皮鞋变酸奶”,是指在酸奶生产中使用由废旧皮革制造的工业明胶。连日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等三大受其影响行业的行业协会纷纷发表声明,称主流品牌产品不会添加工业明胶,“皮革奶系业内潜规则说法夸张”。
而与此同时,“皮鞋变酸奶”的传闻也止步于两条微博,各地均未见有能够佐证的具体事件曝光。
这与《法制日报》记者掌握的情况一致。今年2月记者在调查“注胶虾”事件时,曾对国内明胶供应市场进行过暗访。从接触的多家明胶供应商口中得知,明胶的生产供应有着极为严格的分级,食品级、工业级和药用级有分别的生产许可,普遍性地采用工业明胶可能性不大。
一条微博引发一阵恐慌。尽管尚未能完全确认上述情况真伪,但在没有公开更加详细信息的情况下,发表“不要再吃老酸奶”这种绝对观点的做法,引起了部分网友的质疑。
每个人都可能是网络谣言受害者
药庆卫至今仍没能从儿子药家鑫的阴影中走出来。
他在等待一个判决。2011年8月4日,药庆卫一纸诉状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张显告上法庭,要求张显对其“在网络上发表的不实言论给药家造成的伤害”负责。
药张之诉,是2011年为人们所熟知的一场网络言论引起的名誉侵权案件。
从药家鑫案开始到被判处死刑以前,有一部分人对药家鑫的“判死”充斥着一股观望甚至期待的情绪。这种情绪的源头,除了其杀了人且手段残忍外,也因为其身上贴着的“富二代”、“官二代”、“军二代”标签。
而受害人张妙的代理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张显的微博被视为是这些标签得以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平台。2011年4月23日10时39分,他在微博上发布消息:“联想到出事之后药父母始终不敢正面示人,药父必有重大隐情……”
此后更多关于药家鑫家庭“权贵背景”的信息开始在网上流传,例如称其家里有4套房产,单套房产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等。而这些说法在事后均被证实为虚假信息。真实的情况是,药家鑫家境为普通工薪阶层;其父亲药庆卫虽曾经是总后西安军事代表局派驻军工企业代表,但已离职并自谋职业多年。
随着这些信息的求证和药家鑫被处死,反思的情绪逐渐出现。有人提出,药家鑫父母在案件中并不直接存在过错,但他们不仅要承受着丧子之痛,还要面对舆论潮水般的指责甚至谩骂,是否不公?
药庆卫的答案是肯定的。在法院立案后,他的代理人兰和在微博上发出消息:“在经过长时间隐忍后,药庆卫先生正式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及家人的人格尊严。”
在《法制日报》记者的调查中,个人或组织因“网络谣言”而受伤的,药庆卫并非孤例。中部某地级市的一名司法局局长张青(化名),也被类似的问题困扰多年。
几年以前,一篇题为《××市司法局官商勾结为骗职工巨款,疯狂合演设骗、行骗、保骗、报复连续剧》的网帖开始出现在网络论坛上。此后几年,类似标题的网帖铺天盖地地出现,内容直指张青。
发帖人称,在2006年××市司法局与某开发商“合作开发的一个职工住房项目”中,司法局“官商勾结,关系工程设骗局,为将职工数百万购房款骗到手,演绎了一场纷繁复杂、波浪翻滚的设骗、行骗、保骗、报复连续剧”。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在发帖人向有关单位实名举报后,当地有关部门对张青进行过多次调查,审计部门安排对张青在的司法局进行过两次审计,均未发现问题。而该局近10名干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愿意为张青的清白作证。
然而,这一切结论均未能说服发帖人。时至今日,指责张青及××市司法局的网帖仍随处可见。“我个人名誉、单位名誉都受到极大的损害。”张青无奈地表示。
网络谣言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从清明小长假开始,甘肃省兰州市上演了一场“抢盐”闹剧。市民们纷纷抢购超市里平时最常见的、1.5元一袋的“绿色精制碘盐”,造成兰州几大超市一度出现食盐断货,最多的时候,6吨食盐不到一天就卖完了。
而这场抢盐风波的由头,仅仅是有市民听说这种低价盐以后不生产了,以后出售的就是高价盐。更多的市民并不知道背后什么原因,看见别人抢,就加入其中。
而去年3月份发生一场漫及全国的“谣盐”风波。
2011年4月1日,网友“渔翁”度过了10天的治安拘留期后,重归自由。
这名浙江省杭州市某数码市场的普通员工,于2011年3月15日上午10点多,在自家电脑上敲下一段不到50个字的消息,发在了几个QQ群上。超乎他想象的是,在此后的短短几个小时之内,这条消息夹杂着人们对辐射的恐慌不胫而走。
一天以后,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发生食盐抢购现象。据官方分析,造成食盐抢购的原因一方面是日本地震海啸造成核泄漏,民间盛传含碘物品可以预防核辐射,造成部分民众盲目抢购囤积碘盐;另一方面,民众担心海水受到污染,以后买不到没有污染的食盐了,所以疯狂抢购囤积,一些不法商家甚至趁机提价牟取暴利。
2011年3月21日,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发布消息称,已查到“谣盐”信息源头,并对始作俑者“渔翁”作出了行政拘留10天,罚款500元的处罚。当《法制日报》记者通过西湖公安局工作人员联系上他时,他表示自己正常生活已被打乱,不愿多谈。
实际上,一场“谣盐”风波打乱的远远不止“渔翁”一个人的生活。网络谣言对社会公共秩序的杀伤力早已在一次次自然灾害恐慌、食品安全恐慌等事件中为公众所共睹。
2010年3月21日,由于听信“地震”传言,一些市民从当天凌晨开始走上街头“躲避地震”,太原市的一些公园、广场和交通干道的空旷地带停满了私家车。凌晨4点多,太原市五一广场变成了拥挤的停车场。
而同年8月发生的福建“厦漳泉”地震谣言风波,甚至引发了严重的用工荒。经当地相关部门证实,该系列谣言最初即发端于网络平台并依靠网络迅速传播,网帖精确表述震级,模仿当地地震局口吻,杜撰了部分地震征兆,甚至称当地官员以出差为由逃离。最终被认定系外省招工人员利用工人的恐慌心理,挖走当地熟练技工。
网络谣言导致互联网公信力下降
近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出抵制网络谣言倡议书,新浪、百度、腾讯等网站分别表示,坚决支持和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打击查处网络谣言的行动,响应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出的抵制网络谣言倡议,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坚持守法自律,加强网站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抵制网络谣言的传播。
早在去年10月底,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总裁胡延平等知名人士就发起“转发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责任,让微博更清澈”的倡议。
之所以在互联网上“杜绝谣言”的声音也如此巨大,原因在于“网络谣言”对于互联网公信力本身的危害也是致命性的。
中央财经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祝兴平曾撰文对网络上的不实信息危害进行过分析。他在研究中发现,很多网络不实信息背后,均隐藏着一些网络推手。“在经过一系列的‘炒作案’后,人们发现,不少网络热点新闻其实都是忽悠大众,往往是一场骗局。而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以牺牲互联网公信力为代价的短期行为。”
选稿/秦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