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我们的一句老话。在这样的一种逻辑下,“靠着教育吃教育”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暑假期间,东北某高校部分教职工因不满学校在今年的招生中对其子女的优惠政策作出改革,集体向校方抗议,提出“要公平、要公正、要上学”,要求学校对其子女予以大幅度降分录取。该校此前曾降低100分录取本校子弟。(《中国青年报》8月30日) 因为双方的利益纠葛,而将教育系统内拿不上台面的“潜规则”曝光于天下,此事必然成为关乎社会公平和公正的众矢之的。其实,高校内部招生的潜规则已经存在了多年,并非今日特有之现象。所以,有必要分析其存在的根源和本质。 高校内部招生现象的本质,是公共属性的教育资源被内部人控制,其存在的根源在于现行体制下,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和监督手段。前几年,在国企改革的高潮阶段,社会上非常关注国有企业在产权改革的过程中,被内部人控制的问题。防止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国家的利益被企业内部人员通过欺骗、隐瞒等手段侵占,是关涉公共资源分配公平、公正、合理的问题。而内部人控制现象,并非国有企业独有,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属性领域,都存在这一问题。 公共资源被内部人控制,对社会公平和公正原则的损害甚大,更会因为其长期存在而形成一个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一方面把持了公共资源的配置权力,一方面也掌握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权。公权力在他们的手中,就成为谋取和维护其个人与集团利益的“私家车”。也正因此,他们往往成为改革的障碍和阻力。 回过头来,再次审视当前的教育问题时,不难发现,教育资源被教育系统的内部人控制和把持,也就形成了一个教育界的既得利益集团。这次东北某高校员工的抗议,不过是其“分赃”不均的一次内讧而已。不过,这次内讧,却实实在在地暴露出当前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即要实现社会整体的教育公平,必须先从打破内部人控制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开始,必须要向教育界的既得利益集团开刀开始。 固然,教育改革千头万绪,不过,看事情要看本质,做事情要抓关键。教育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属性是第一位的,因此,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去除那些不利于教育的公共资源属性发挥的一切旧有的制度和弊端。而这个过程中最难的,就是打破内部人控制的利益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