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出新招 敢叫“穷村”换新颜
——德江县平原乡上堰村党建工作发展纪实
罗永成
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平原乡上堰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农民腰包渐鼓,群众好评不断,名声四方远扬,一时间成为全乡乃至全县(或是更远)焦点,种种声音和好评纷沓而至。然三年前,这里却是典型的“穷村”——经济“穷”、思想“穷”、党建“穷。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上堰村的大发展?是什么“秘诀”让上堰村如此有凝聚力?
“是党建凝聚了人心,是党建提高了战斗力,是党建让大家有了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上堰村前支书刘明告诉笔者,村支两委建设是村落发展的基石,村党支部的正确引领是村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干群打成一片是村落蒸蒸日上的良方。
动“大手术”抓村支党建
上堰村,土家族聚居村落,现有村民256户,1117人,辖5个村民组,是远近闻名的产业村。然3年前受“穷村”的影响,乡镇干部都不愿到此“包村”或是入村开展工作,村民都不愿出任村干部,村落发展曾一度陷入低谷。为改变此状,平原乡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几经讨论方决定:对该村村支两委实施“大手术”——通过民主海选彻底更换其班子成员,力求以配强两委班子、加强基层党建为突破口。
“大手术”中,乡经济发展办主任刘明同志被平原乡党委政府委派入驻兼上堰村支部书记,已55高龄的村民牟永高(非党员)民主当选村主任。
“手术”结束,摆在村支两委面前的是如何改变现状,如何让村落求取发展的问题。谈及此事,刘明、牟永高可谓刻骨铭心。他们告诉笔者,“改变”、“发展”两词写来不难做来却是压力山大,在当时那般环境中,村民个个都异常叼砖、野蛮,不把村干部放在眼里——可工作还得开展。
“只要把人的工作做实了,就不怕事做不好;也只有把人的工作做好了,才能把事情办好。而要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首先就必须把党员队伍建设好,让党员成为支部的依靠,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如是反复思量,刘明决定把工作重心首先倾斜到了党员队伍建设上。
据悉,在此之前,该村党员队伍倔指可数,仅12人,其中最年轻的为49岁,严重趋于老年化,且有名无实:党员不交党费、不过组织生活、不起先锋模范作用。
首先通过召开党支部会、党员大会、村组干部会,有计划有步骤地逐个做通老党员思想,让其学习党的政策、方针等,从而转变观念提高认知;其次是有计划地召开组织生活会,在当时村级办公经费非常拮据下,春节期间给每位党员买水果拜年、中秋节给每位党员购买月饼及召集党员一起吃饭过组织生活等,从行动上让党员感受找到了组织的温暖;再次是村主任带头提交入党申请书,从返乡农民工、知识青年、致富能手中积极发展新党员,壮大党员队伍;第四是党员以“一对多”的形式开展村民工作,即一位党员与多户村民结对子开展诸如思想动员、政策指导、生产生活等工作。如:2011年6月,龙洞湾组80多岁村民严成典,当时,儿媳都外出了,自己在家看护孙子,由于年老出行不便和大意,唯一的男孙不慎掉进了粪坑致死,一家人处于悲痛之中而错过了插秧的季节,刘明得知这一情况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迅速召集两委班子成员及全村党员帮助翻梨稻田插上秧,从而将损失降到最小;最后是以“四帮四促”为契机,用实际行动感召群众对村支两委干部、党员的从新认识。如:2011年的8月,老房子组村民牟长福与牟长寿两兄弟的房屋不慎被火烧,村支两委迅速组织各组召开群众会进行“爱心捐赠”活动,为两兄弟共筹资了约5000多元现金,度过了一时的困难。再如:2011年是百年不遇的大干旱之年,因上堰村是全乡吃水最困难的村寨,为了帮助群众度过这非常时期,在当时乡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下,村支两委帮群众购买装水的胶桶共计130多只,联系罐车送水90多车720吨。为了长期不让群众吃水困难,村支两委找到水源后,争取9800元资金购买管子给安装上了自来水。
2011年,该村82岁的老党员、老支书简尤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组织上交特殊党费100元,并推介儿子入党,被方圆百里传为佳话,成为村党建工作之典型,数家省市县级媒体先后对其进行宣传报道。
如今,该村已有党员25人,预备党员9人,入党积极分子12人。党员队伍逐步壮大,村支党建工作如火如荼。2011年至2012年该村党支部连续两年被乡党委授予全乡”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壮大了,队伍思想纯洁了,战斗力自然就起来了!”现已受任村支部书记兼任村主任的牟永高,视之大好形式喜形于色。
党员带动发展特色产业
3年前,上堰村的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是种植玉米、稻谷、马铃薯等低收入农作物,也有种植烤烟、茶叶类的高产农作物的农户,但量很少,总量不到200亩。
2011年,刘明带领村支两委在抓实党建工作的同时决定改变村域经济发展形势:大力推进烤烟、茶叶生产,计划种植烤烟500亩、茶叶生产2000亩。但随之而来的谁来“试冰”问题?
“毕竟大批量生产经济风险较大,村民自愿种植不到总量的三分之一。剩下的怎么办?只有靠党员和村干部‘试冰’且发动身边的亲人发展了”刘明回忆说,最让感动是牟永高主任将当时在外做生意的儿子拉了回来承担了100亩考烟生产任务。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走过,年度结算,烤烟种植户户户盈利,最多的盈利近20万元。2012年该村茶产业初见成效,收入超40万元的大户就有4户,形式极为乐观。
有了党员干部的带动,之后工作就易开展了。现如今,该村已形成户户是茶产业户(其中种植面积超200亩的大户7家),烤烟生产总量逐年增加的良好局势,成为典型产业村落。
同时,该村还大量引进外商入村发展产业。2011-2013年,该村从周边新田镇(务川县)、绥阳镇(凤冈县)引进外商生产烤烟100亩、茶产业500亩,金银花、天麻等特色产业300亩。如是,即刺激了本村村民自力更生,也合理利用了村域剩余劳动力。
“以前,谁都不愿留在村寨,现在是谁都不愿走出村寨。”牟永高介绍,现在村民在村就能承包产业发展,出门就能打工,劳动力供不应求,农忙时节只能从周边乡镇引进。
干群连心促和谐赢芳心
较3年前的野蛮村落相比,现在的上堰村显得更加文明和谐:干群和睦,村民同心、硬软实力并进。
近年来,德江县委书记张珍强、县人大主任简宜山、副县长何茂、县人大副主任李映红、县人大副主席张霞等县领导多次到该村视察,且对该村的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等给予充分肯定。乡镇领导对此更是赞不绝口,都争相联系该村。
是什么促使干群如此和睦,往前的“穷村”何以赢取领导们如此放心?牟永高向笔者透露了他们的法宝:
一是多开群众会,民主决策村域发展战略。“记得刘书记(刘明)刚来我们村的时候,群众会开起来异常艰难,有次为了在罗家组落实10座大卧密集式烤烟房,通过连续三晚上的群众会议方拍板定音。”牟永高回忆说,但后来村民在群众会中看到了自己主人翁的角色,也就不再与会议对着干了。
二是多与群众交流,干群打成一片。与群众交流多了,自然就知道了他们的所思所想,同时也消除了干群之间的隔阂,如是工作思路就随之明了,民心就自然响应了。
三是以身作则,多为群众干实事。村干部在外人眼里算不了什么官,但在村民眼中你就是官,因而你就得以身作则。当谈到此问题时,牟永高主任似乎有几分悲伤,那是在2011年11月份,她的长媳刚生育第二个孩子还不到十天,乡计生站通知去做结扎手术,让他去做儿媳的工作(因两个孙子都是女孩),他内心非常的清楚,下面千百双群众眼睛都看着他,儿媳当时思想上又有些不通,他最后一咬牙用父亲的口吻让儿媳去做了手术,至今他的儿媳都还不理解他。多为群众多干实事好事,切忌以权谋私,如是长期以往,干部自身形象和威性才能得以塑造,群众自是服从村支两委的领导。
2012年12月刘明因组织需要离任村支书职务,但上堰村党建工作从未间断,而是越发生机勃勃。在大开发、大建设带来的机遇面前,上堰村的党员干部积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他们理财,规划未来的美好生活。如今,茶叶产业、烤烟产业在该村已形成规模,其他诸如金银花、天麻等特殊产业正在崛起,上堰村的居民将过上幸福的乡村生活,大步迈在小康村建设的路上,而党员作为一支重要力量,也将在小康村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音风,原名罗永成,土家族,贵州省德江县人,喜好新闻采编、音乐创作、文学创作,愿交天下友,共探文艺路!
编辑/丁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