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海南万宁小学校长与政府职员带6名小学生开房,一经媒体报道便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目光。随着媒体及官方的调查进展,事件并没有越来越明朗,反而越来越扑朔迷离……网友、学者、教育家、父母,无论是街谈巷议,还是高雅论坛,都在谈起这起令人发指的无耻行径,困惑于这一波三折的真相调查,就像陷进了“罗生门”。
此事,虽在司法机关介入及时处理涉案人员,暂时告一段落。发生这一事件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当大家面对这一事件,在情绪化的口诛笔伐之同时,我们是否更应该冷静下来做更理性地反思,去挖掘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意蕴呢?
近日,《法制日报》记者采访多方面专家,来反思这起事件背后的教育意义。
师德 “人类灵魂工程师”亟需拯救
5月13日本报率先报道此事,5月8日,海南省万宁市后郎小学6名就读6年级的小学女生集体失踪。6名小学女生被万宁市第二小学校长陈某鹏及万宁市一政府单位职员小忠带走开房。
“小学女生”、“校长”、“老师”、“开房”,这些本来很难拉在一起的词汇如今频频在大家的视野中闪现,它冲击着读者敏感的神经,挑战着我们心理底线。
依据常理,教师一直被定位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校长是小学生心目中的“最敬畏的人”。而据媒体报道,时下一部分教师、学校干部忘记自己教书育人的根本,师德滑坡,“行为世范”也仅仅成为一句苍白的口号。
6年级的学生是花季少女,年仅十一二岁,天真无邪。一校之长却公然带她们去开房,是什么扭曲了他的世界观,又是谁给了他这么大的胆子?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或许,在违背师德背后,存在有更合理的解释。
据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章汝先分析,对教师品行和言行监督的虚化,让中小学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运行,学校对外信息不公开,外界对教师的言行举止和品格特征无从知晓,无法监督,只有出了事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再则,教育行政部门对师德建设的漠视,长期以来,虚幻的道德说教让人们厌烦了师德师风建设,以至于教育行政部门也无暇顾及师德问题,久而久之,一些法制意识淡薄、道德素质低劣而人性扭曲的教师,遂向学生伸出了黑手。
5月15日,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针对海南万宁的校长带学生开房一事,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像海南万宁那个违法乱纪、道德沦丧的校长,要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海南省教育厅15日专题研究处理措施,下发《关于撤销陈某鹏教师资格的意见》,对陈某鹏依法撤销教师资格。
然而,师德败坏,不是开除一个校长或老师就可以拯救的。让玷污“老师”名号的人清除教师队伍,这只是师德检讨与师风反思的第一步。
“以此为契机,教育部门等要深刻检讨师德标准和师德建设工作,推动对教师师德考核进行改革,改变过去只有学校内部的单一考核现状,引进社会舆论监督机制”,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童伟华表示,要把学生考评、家长考评、媒体考评、社区考评、教育主管部门考评纳入师德考核的内容。要加大社会评价的权重,对师德考核结果及时公示,进行社区公示、网络公示。对于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及时诫勉,对情节严重的,要移交司法机构,直至清除教师队伍。防微杜渐,铲除邪念产生的土壤和存在的空间,让中小学重归宁静和圣洁。让教师真正做到不辜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媒体追问真相更须避免二次伤害
众所周知,深度挖掘真相、还原真相,这是媒体的职业道德,也是媒体的份内职责。
一旦某个新闻热点引起持续关注,就会引起媒体的“穷追猛打”,都想挖掘到最全面、最深刻的事实详情。海南省万宁市“校长与政府职员带6名小学女生开房”事件引发全社会持续广泛关注。由于事情性质恶劣,媒体对事件也持续“深挖”。此时,另一个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追问真相细节是否更应避免二次伤害? 5月12日,事件被报道后,有关讨论铺天盖地。随着案件进展,涉案6名未成年少女“处女膜是否破裂”成了一些媒体争相关注的热点,受害幼女的带血内裤和“阴部红肿、会阴体正中线有1厘米裂伤痕”的诊断书开始在网络和微博上疯传。在某卫视播出的一档节目中,一名受访家长还对着镜头羞愧难当地说,她还保留着女儿一条疑似留有精液的内裤。
不仅如此,“警方称系女生主动联系校长”、“校长是学生"干爹"”、“女生因逃课结识校长被求介绍女朋友”、“校长带幼女开房那一夜到底发生了什么”、“受害女生讲述与校长开房经过”等诸如此类的报道与讨论也屡次出现。
5月15日,海南万宁有关部门选择性的召开通报会,公布了案件的有关情况,但媒体的热情依然高涨,“深挖”仍在继续。
诚然,这起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引起媒体高度关注无可厚非。可是,在媒体追问各种情节细节时,是否考虑到了这6名受害者的感受,及其伦理的界限?
“媒体的聚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事件真相的还原,但"案情细枝末节没必要深挖"。再说,此事件涉及的6名受害者都是未成年少女,媒体和网络对她们生活进行了详尽披露,甚至还千方百计让她们开口讲述与校长开房经过,这让她们的隐私在公众面前暴露无遗,既给她们带来了二度的伤害,又侵犯了她们的隐私。”一直关注此事的海口市民韩超告诉《法制日报》记者。
“该案件发生后,媒体介入很正常,但对此案的关注,不应聚焦在未成年少女如何被侵害的"故事情节"上”, 海南省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长高海燕则表示,而应该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对“程序正义”的寻求上来,即警方等执法部门是否严格依法办事、医院等鉴定部门操作是否严格规范等,甚至还可以追溯当初教育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对涉事校长和公职人员的选拔是否经得起检验。
“案件若涉及未成年人,应当首要保护她们隐私,坚决避免无节制的传播对她们造成人身安全之外的再次伤害。”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徐民认为,媒体追求真相细节不应重过受害幼女的隐私。对涉及未成年案件的报道中,社会舆论不能以牺牲受害者的隐私和身心健康为噱头。未成年人身心尚未发育成熟,在受到伤害时所产生的精神痛苦,往往难以平复,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必须坚守底线,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应当尽到保护未成年的社会责任。
学校未成人的安全教育不能再等
2013年5月8日,海南万宁6名六年级女生被万宁市第二小学校长与万宁市一政府单位职员带走开房。大家不禁要问,小学校长带女学生开房谁之过,师德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然而,事件的发生并不能归于单方面的缘由,归根结底,此次事件折射出来是更深层次的孩子教育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那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了,该如何解决孩子教育问题呢,尤其是学校教育?
“"校长带学生开房事件"为未成年人安全教育的警钟。我们常说教育是基本民生,事关孩子的素质和未来,那么,直接关系到孩子生命的安全教育,则无疑具有非常大的民生分量。我们常常呼吁未成年人保护,那么,传授孩子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本领,则是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中最可付诸的实际行动。这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义务。”章汝先教授认为。
当前,由此事件引发的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探讨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透过该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缺乏基本的防卫意识,这说明平时的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中没有重视帮助孩子培养自我防卫意识。
结合“万宁校长带学生开房”事件,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充满各种诱惑,孩子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期,如果没有正确地引导,他们很容易就被这个花花世界所迷惑。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各种方式正确引导他们把精力放到学习上来,让他们懂得作为学生应该以学业为主,专注于学习,这是学校的重要任务。
海南阳光岛律师事务所陈剑律师表示,学习并不是孩子的全部,加强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更不能再等。中小学应当自觉担起这一沉重的责任。不单单落实在口号,更要切实有效开展公共安全教育,使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增强小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她们的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类似伤害事故再次发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安全的学校环境。
家庭孩子健康成长勿让关爱缺位
万宁“校长带学生开房”一经媒体曝光,一时间,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才读六年级的孩子被带去开房,这是件多么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无可否认,我们每个人都对犯案者咬牙切齿,希望对他们严惩不贷,可我们是否也该反思一下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缺失呢?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第一环节。从“万宁校长带小学生开房”事件,不难发现,家庭教育往往是被遗漏、被遗忘的一环。试想,如果6名孩子的父母能够对孩子在事发前的一些反常举动多一些留意,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多一些关注与提醒,也许这样的事就不会发生。
通常,读六年级的孩子多少应该有点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为何就会糊糊涂涂的轻易跟着校长晚上到外面开房呢?从这起事件,《法制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父母基本上都在打工挣钱,只有爷爷奶奶在家照顾孩子,家长也表示他们只给海南挣钱而很少关注他们的教育,在这起事件中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几近为零。这直接折射出家长平时对孩子的教育缺位,忽略了帮助孩子构建这种自我防范意识。
关于这一事件的讨论还在继续,网友、学者、教育家、父母等纷纷抛出自己的观点,对孩子教育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有教育学家说过:“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因此,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首先要重视家庭教育家长的善导是家庭教育的黄金,要掌握孩子的心理,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即时了解孩子的思想,遇到问题可及时纠正,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和培养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孩子的教育是一条漫长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切不可疏忽大意。”章汝先表示,我们要反思孩子教育存在的各种缺失,要把孩子的教育真正落实到位。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孩子的教育问题任重道远,家庭教育是基石,事关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要重点关注家庭教育
章汝先认为,对于孩子的侵犯已经发生,无论怎样都无法消除孩子身体和心灵上受到的双重伤害。所以,根本在于要预防,而提高孩子的防范意识是让预防达到理想效果的前提。若孩子本身都缺乏这种防范意识,那么强调再多的预防也是无济于事。家庭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孩子能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防卫意识,因为只有当孩子有了自我防卫意识,才不会轻易被骗,类似的事情可以避免再次发生。
政府积极提升舆情应对重拾公信
涉事情女孩子的家长肖先生表示,5月10日下午3点左右,在万宁警方法医带他们第一次鉴定结果女孩处女膜破裂,但是这个鉴定结果官方13日新闻发布会时并示未采用,而是说鉴定结果为未性侵,这个未性侵的鉴定是在13日晚上23点时医生出具,家长也没有签字表示不认可。
5月15日,万宁市公安局副局长叶国彪透露,“不允许对未成年人进行处女膜破裂的鉴定”,两媒体记者问及为何又两次鉴定结论,且对媒体公布处女膜完整的结论,该局长挂断电话不愿再接受采访。万宁市委宣传部长陈兴章向记者转述了警方答复:“不存在两次检查鉴定”……
5月16日,由于对于鉴定结果质疑,家长准备到海口再次鉴定,被医院拒绝,万宁市政府也派人阻拦、监视,并要求不得接受媒体采访……
所有人都在追问,这一串串扑朔迷离的情节背后,海南万宁市官方一直在扮演着什么角色?出了事不可怕,可怕的是掩盖真相。沸沸扬扬的舆论中,公众该相信哪方说辞?小女孩有没有被性侵,简单至极的事,直接上医院做趟鉴定就可明确,没有什么技术难度的,为何这个鉴定在万宁就一波三折像陷进了罗生门呢?
案情的扑朔迷离引发的”发散性”猜想,万宁政府部门及警方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又一次无情地拷问着政府的公信力。
这其中滋味,也许只有从黄浦江死猪事件一路走来的上海市政府、嘉兴市政府这样经历过群众考验的部门才有深切体会。在老百姓心中,政府的公信力来自真话和真相,一个习惯于说假话掩盖真相的政府,是没有资格跟老百姓谈公信力的!当你一次次违背了事实和真理时,你带给社会和公众的只有愤怒和不信任。
可以看出,万宁受害小学生家长对鉴定结果的质疑,似乎也并非空穴来风,警方公布的案情同样经不起推敲。事实证明,政府部门急于撇清往往越抹越黑,急于否认往往留下笑柄。回应公众只有实事求是,厘清事件的真相。否则,再采取什么样的补救措施,也难以消除公众的疑虑。如实查清问题,给出经得起检验的答案,给公众一个合理解释,更给被害少女和家长一个合理的解释,也就是给政府公信力一个解释。
“政府部门也只有以实事求是、以民为本的态度,科学、有效的行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童伟华表示,只有以公开透明、敢于负责的态度,积极地回应社会舆论并采取可行措施,把社会公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才能取信于民,才能真正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社会关爱孩子需要多方面形成合力
不少网友疑问万宁小学校长与政府职员带小学生开学事件,这事是孤例吗?如果不是,它们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过?受害的孩子还有多少?如果一个地方KTV之类的娱乐场所可以无门槛地接纳未成年小学生唱歌、喝酒到凌晨,如果一个地方的宾馆可以对未成年小学生来开房不多加盘问与阻止,如果一个地方的公职人员可以将非亲非故的幼女认成什么干女儿、还带到宾馆开房过夜当成平常事,那么,类似事件断不会发生在其他孩子身上呢。对此,我们的社会如何能有效清除这种肮脏的土壤,这也是这一开房事件留给大家的一个沉重思考。
正如不少专家提出,嫖宿幼女罪的设立,给强奸幼女行为开了一扇“法律天窗”,使某些性侵幼女的罪犯得以逃脱严厉惩罚。从诸多案例屡屡引发争议看,无论是从立法的善意,还是避免司法矛盾,这一罪名的存废之争到了有个说法的时候。
万宁知情人士称,涉案校长陈某鹏前不久还作为优秀后备干部,成为竞争副局长的3名候选者之一。虽然没竞聘成功,但可以看出他在事业上曾经被肯定的程度。在选拔领导干部时都是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该校长能从一般教师提升为学校校长,又作为优秀后备干部参与竞争副局长,可见组织人事部门在选拔领导干部时,还应更加细致和深入,不要被一些表面的成绩所迷惑。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不断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虽然像该学校校长的行为只是极少的个案,但也给政府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巨大警示,因为像校长带幼女开房的事件确实让人“伤不起”。
法制网海口5月22日电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