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地方政府的“作为”发人深思。
甘肃漳县为宣传当地旅游文化资源,举全县之力筹备明星演唱会。为筹集资金,在群众中摊派门票,学生票48元、老师票118元。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一张票钱相当于农村学生一个月的菜钱,而有的学生很长时间没吃菜了。同学们不得不采取抓阄的办法分配,抓到票者全家都发愁。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今年搞万亩蔬菜基地重点示范区,村民土地一旦被划入示范区,就只能种某种蔬菜,凡种植其它农作物的统统被铲掉。结果村民大面积种植的蔬菜找不到销路,只好喂猪、喂羊,甚至烂在地里。农民说,以前按政府要求种过蓖麻,种过西芹,种过树苗,到头来卖不出去,还是我们农民吃亏。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为改变城市形象,扩大招商引资,先后在该市的城南、城北、城西筹建大广场,总面积竟达90多万平方米,全市总人口15万多,人均占有广场面积达6平方米。由于当地拿不出这么多钱,便以优惠条件把当地煤矿资源让给浙江企业开采,由企业负责出钱帮助修建广场。
这些新闻虽不尽相同,但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这些地方政府都希望有所作为,而他们的“作为”不仅没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反而是扰民、误民、伤民。违反了群众意愿,损害了群众利益,当然会引起群众不满。
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会如此“作为”?
从领导干部来看,目前仍存在一种浮躁情绪。一些人只顾眼前,只看表面,为增长而增长,为政绩而政绩。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只想出亮点,树形象,而不愿打基础,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这里有的是水平问题,有的是作风问题;有的是思想问题,有的是执行问题。政府应当干什么事情,为谁干,怎么干?关键是以谁为“本”。是站在群众的立场,为群众着想,还是站在自身的角度,为形象和政绩打算?这是一个分水岭。
从社会环境看,一些地方领导之所以肆无忌惮地“强作为”、脱离实际地“乱作为”,是因为一些劳民伤财的“政绩”不但没有受到批评,反而“促进”了一些干部的升迁。这就助长了干部的浮躁心态,为捞取政绩劳民伤财。只顾眼前不管长远,只顾形式不管效果,只顾自己受益不管百姓死活。用人也是导向。看政绩用干部,关键是要分清是什么政绩。一个地方的成就,一个领导干部的政绩,应当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由人民群众评判。让群众在选人用人上有足够的知情权和发言权,才能在干部考核任用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
希望发展的速度快一些,做出的政绩多一些,这可以理解,也应当鼓励。但发展必须符合人民群众愿望,符合科学发展观。发展的结果是给人民群众带来好处,决不是给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负,给人民群众的心灵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