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船,一个家,500多名村民的卫生服务站。
一片孤岛,一份坚守,5000余个日夜的守护相伴。
在安徽省金寨县响洪甸库区,有一个叫“海岛”的孤岛,一位乡村医生十几年穿梭于村民家中,为他们看病、送药,用一份坚守呵护着岛民的健康。
他,就是麻埠镇齐山村海岛卫生站的医生余家军。
2013年,余家军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好人”、“最美乡村医生”等荣誉称号。
为了父亲的嘱托,他回来
“军子,回来吧,这里需要你。”为了父亲临终的嘱托,15年前,余家军放弃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与妻子把家安到了船上。小船泊在两岛之间的岸边,村民们随叫随开,村民上船看病比走山路方便很多。
不足一百平方米的船屋,被隔成了7个小房间,余家军和妻子、孩子挤在一间,剩下的6间被用作卫生站的急诊室、病房和仓库等。大船的后面,泊着一艘黑色的小船,已是陈旧不堪。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雪,村民一个电话,余家军就开动这条小船出去看病。
船上没有灯,夜里出门行医,只能用手电筒照亮水路,遇到雾天,出诊就有风险。2008年秋末,夜里外出诊病的余家军在回家时遇到了浓雾,水面上伸手不见五指。因为能见度太低,找不到参照物,熟悉水路的余家军还是迷路了。他打着手电筒驾船,一不小心船撞到了附近的小山,差点掉进水里。“最后还是我打电话到附近的村民家,让他们在岸边给我照亮,才找到回来的路,现在回忆起来,还心有余悸。”余家军说。
这15年里,余家军和妻子驾着小船走遍了周边200多户村民的家,乡亲们都把他当做自家人,亲切地喊他“军子”。
为了村民的信任,他坚守
春节前,余家军作为市人大代表去参加市人代会。1月28日,市人代会最后一天,东岛的汪家碧在家中摔倒了,右手骨折。余家军不在家,她只好忍着疼痛,到几十里外的医院医治。由于处理不及时,手臂虽然做了接骨手术、打了石膏,但是仍然肿痛不消。
“出门办事就惦记着抓紧时间回来,在外实在不放心。”余家军感慨道。回家后匆匆吃过午饭,他就赶到汪家碧家,一是查看汪家碧的伤势,二是她家还有89岁的老人,患高血压已经十几年,降压药快吃完了,得给老人送些过去。
余家军处理完汪家碧的手伤,又去招呼89岁的詹广福老人坐下量血压。老人血压的高压已经180了,原来老人已经好几天没吃降压药了。“幸亏来看看,老人腿脚不便,家里最近又有人胳膊受伤了,估计都忽略了老人的药快没有了。”又嘱咐一番,余家军匆忙地赶回卫生站。
余家军的儿子水生今年5岁。“去年9月,正式送孩子去镇里上幼儿园,仅仅半学期,孩子就请了27天假。卫生站里忙,我们走不开时,没办法送孩子上学,只好给他请假。”妻子吴启娇说。15年来的坚守,孤独、艰苦、清贫,余家军和妻子都一笑置之,可说到孩子,夫妻俩还是流露出几分无奈和歉疚。
这些年,和余家军年纪差不多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了,而他们家却依然清贫,没有像样的家具,没有好的住房。当乡村医生每年的补贴不到1万元,家里种植茶叶和毛竹收入的1万多元,每年都补贴到卫生站里了。为此,在外创业的小舅子曾多次叫余家军夫妻俩过去帮忙,每年给他们开五六万元钱。对此,余家军也动心过,可他始终放不下父亲的嘱托,放不下海岛的村民。
“他们大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这里交通不便,我走了,他们要是哪里不舒服,该怎么办啊。”余家军说,“村民的信任和家人的支持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杨秀玲 陈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