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是中共前总书记胡耀邦逝世25周年纪念日。官方一如既往地不希望媒体触碰相关话题,主流官方媒体和网站基本没有刊发纪念文章或图片,就连中共前总书记胡锦涛4月11日专程参拜胡耀邦故居的消息也不见踪影。
但怀念胡耀邦的文章仍在互联网上流传,并引发众多网民的感慨、吐槽甚至呐喊。可以说,生前被视为改革派标志性人物的胡耀邦已成为一个凝聚改革期望的政治符号。在改革举步维艰的当下,很多人希望执政者拿出当年胡耀邦的勇气,打破利益集团的阻挠,让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改革大潮在中国重现。
在官媒集体对胡耀邦逝世25周年保持缄默的同时,搜狐网前天发表了一篇意味深长的评论,强调虽然胡耀邦的生命结束在不该结束的时刻,但他从未孤独前行。与胡耀邦同行或受胡耀邦影响的不仅包括胡锦涛和前总理温家宝,也包括中共政治局常委王岐山,以及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
评论说:“耀邦主持平反的习仲勋,在南粤为改革开放局面破冰,使得中国再走回头路已无可能。受他熏陶的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也称因为耀邦的言传身教不敢稍有懈怠,前国家主席胡锦涛退休后同样是一副平民形象,甚至自称‘一介草民’。”“他对农口的支持与关注,使得中国农村改革的政策工作大踏步向前,杜润生、于光远们,甚至包括后来的王岐山均或近或远受其带动。”
光明网等网站前天也转发一篇2012年出版的胡耀邦与习仲勋“患难相助、友谊堪称典范”的文章,强调胡耀邦和习仲勋都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卓越领导人,并详细介绍了文革后胡耀邦担任中组部部长,在元老叶剑英的支持下,主持为习仲勋平反,并安排习仲勋赴广东主持改革开放的过程。
在官方禁止纪念胡耀邦逝世25周年的背景下,有关媒体将胡耀邦与习仲勋“捆绑发表”的做法显然是一个妙招。对于官方来说,赞扬胡耀邦固然有些敏感,但歌颂习仲勋的文章却不好阻拦。何况,胡耀邦和习仲勋当年确实同属改革派阵营,习仲勋还曾冒着不小的政治风险,批评其他元老迫使邓小平“拿掉”胡耀邦的行动不符合组织程序。
平心而论,胡耀邦的忌日比较敏感,并不是因为当今执政者对胡耀邦的改革有什么意见,而主要是因为1989年胡耀邦的突然离世成为同年“六四”天安门事件的导火索。正是因为官方多年来尽力避免触碰“六四”话题,胡耀邦的忌日才成为某种政治禁忌。在“六四”25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的压力下,胡耀邦的忌日自然被官方束之高阁。
《环球时报》昨天发表的一篇评论道出了官方担忧胡耀邦被人用来“反党”的矛盾心态。评论说,官方回避胡耀邦晚年主政时的争议是正确的。“胡耀邦已经作为绝对正面的精神力量载入中国和中共史册,不争议是对他本人的崇敬,也是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负责任态度。”但现在互联网上有些人在借胡耀邦的英名反对他所忠诚的事业,这很不应该。“那些不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人,那些鼓吹中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并希望借此搞乱中国的人,他们最好离胡耀邦的名字远一点。”
但应该指出的是,很多人把胡耀邦推崇为改革的政治符号并不是要“反党”或“搞乱中国”,而是希望中国早日走上民主法治、自由开放的正轨。当然,在以公权力为核心的利益集团无处不在的今天,单靠一个或几个领导人的勇气和顶层设计恐怕也很难真正推进改革。改革不仅需要官方在体制内部凝聚共识,更需要大多数官员敢于触动甚至放弃不当利益——这不是单凭领导人治理或整合体制内部势力就能做到的,必须引入外部的监督和鞭策。
而舆论对胡耀邦的歌颂和怀念,尽管动机不同,但主要还是反映了外界对改革的期盼,同时也是外界对改革的监督和鞭策。从这个意义上讲,胡耀邦过去和现在都应该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