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水环境面临挑战,COD全国环境容量承受能力是740万吨,但是全国第一次污染源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实际排放量有3000万吨;氨氮环境容量不到30万吨,但我们实际排放量达到179万吨,都是好几倍的差距。”5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介绍。在政府主导水污染治理时,有市长说:“地下铺了管网,把几百亿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见,我怎么能干这个事儿呢!”(6月3日人民网)
说起治污,很多领导特别是一把手都打起了退堂鼓。不愿花几百亿治污的市长绝非上面这一个“独苗”,相信他的“知音”还不在少数。原因不外乎治理污染太难,治污效果更是如抽丝。边治污边污染的情况随处可见,而且污染以一种特有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速度很快“收复”失地,这是领导们不愿重金治污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时前脚治污才刚刚“春江水暖鸭先知”,后脚排污却已“发起”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冲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所以,对于治污,领导们大都头脑异常的“清醒”。“撼山易,撼污染难”是这些领导对治污前景的“科学”判断。于是,他们渐渐地识时务为俊杰。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开始了有选择的治污“战略”大撤退,把主要精力和财力集中用在了发展经济的“刀刃”上,GDP数据突飞猛进,呈井喷上升现状。但是,污染指数也水涨船高,甚至比GDP数据更胜一筹。
在这样的高GDP数据支撑下,领导们不管发没发财,大多是升官一级了,而且大有一升不可收拾的迹象。如果重视治污,几百亿埋在地下,老百姓看不见,就等于得不到老百姓的夸奖,也得不到老百姓的好口碑,这是他们最不愿看到的。而且,由于管网深埋地下,他们的领导更是熟视无睹,这就相当于办了费力不讨好的“傻事”,当然领导们要对治污行为横眉冷对千夫指。
这其实是官员政绩观出了问题的结果,而且是倾向性的大问题。虽然近年来我们也在淡化以GDP数据论英雄的政绩观,提倡绿色环保的政绩观。但事实证明,GDP数据的重要性明显还是处于举足轻重的“江湖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治污就看谁的社会责任感更强一些。社会责任感强的,就会把治污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反之则可能高挂“免战牌”。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如果仅凭官员的社会责任感来治污,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正是在这样的政绩观的耳濡目染下,一部分领导干部把发展经济当成了“明修栈道”一样光明正大的好事,而把治理污染当成了“暗度成仓”一样偷偷摸摸的小事。有这种思想的领导们不愿“暗度成仓”也就让人茅塞顿开了。
如何改变这种扭曲的政绩观,唯有大兴绿色环保的政绩观,用官帽这一“指挥棒”才能让其迷途知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