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石家庄9月14日电 2007年,文化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名单,“中国杂技之乡”河北吴桥的杂技艺人王宝和名列其中。70岁高龄的他,如今门下无人,手里的绝技“缩骨术”面临失传。
“缩骨术”并非是一门真正能将骨头缩小的技能,而是通过训练缩小骨间隙,使得全身之骨头有顺序地叠排紧密。王宝和说:“缩骨术需要拉伸骨骼、尤其是肩膀附近的骨关节,最后使人的身高增加,各个关节错位,进而缩小身体。”
“我爷爷王玉林是 北京天桥八大怪 之一,因为他会一手绝活——卸索,也就是现在讲的缩骨术,他靠着这一手绝活,带着全家跑遍了整个中国。”王宝和说,爷爷将这绝活传授给了父亲王福寿,父亲后来又传给了他。
如今,王宝和的儿子、女儿、侄子和侄媳妇,以及几个外孙女都能登台表演鞭技、中幡、舞狮等节目。但“缩骨术”,家中后辈没人愿意学。
2007年,文化部公开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名单,名列其中却门下无人,让王宝和感到压力。2009年,65岁的王宝和前往云南、贵州、四川一些有操练杂技传统的地区,但两个多月“寻徒之旅”一无所获。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一所专门培养杂技人才的中等专业艺术学校,王宝和是这所学校特聘顾问。“这里的孩子,从几岁开始就能接受比我当年更规范化的专业训练,毕业后还会进入专业的院团实习锻炼,底子很好。”王宝和经常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课,希望找到能够托付这门技艺的人。
“我向所有人打开了大门,但没有人来学,给钱都找不到徒弟,我只能眼睁睁等着这门手艺失传。”王宝和说。
吴桥文保所所长杨双印,先后20余年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吴桥杂技老艺人,关注技艺传承。“随着社会发展,杂技告别薪火相传的家庭作坊式生产,离开了市井、走上了舞台,成了高雅的艺术形式。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年轻人择业的选择增多,投身杂技学习的孩子近年来持续减少。老艺人走,新人补不上,吴桥一些杂技技艺的传承,愈发困难。”杨双印说。
(原标题:后继乏人 河北吴桥杂技“缩骨术”面临失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