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记者 王小波 文/图
30岁的保定人王浩是一名电焊工,每天工作9小时,劳累且收入不高。这个普通的人一年来却在坚持做一件事:在他上班或返家的路上,让陌生人免费搭乘顺风车。他认为,个人的举手之劳,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温暖多一些,戾气自然少一点。
1
顺风车 捎走将信将疑乘车人
从蒙古高原上吹来的风,干冷而强劲,残枝落叶在冀中平原上随风而舞。11月12日,工厂复工的前一天中午,王浩小心翼翼从自家院子里移出车,车轮辗过覆满黄叶的土道,“吱吱”作响。
他的家在安国市常庄村,多年来,村里人主要以种植药材为生。这个年轻人也种过药材,现在,他是一名焊工,工作的地点在清苑县一家彩钢厂,从工厂到家有数十公里,他每周驾车往返一次。
车很快驶上了保衡公路,一个叫西许的公交站点很扎眼,那里挤满了等车的人,有人搓着手,有人跺着脚,以抵御寒风。
王浩下意识地踩了一脚刹车,随即又加大油门疾驰而过。“你看,那个挂着黄绿包的女子是售票员,如果我从这里拉走了旅客,她会认为我扰乱了交通运营秩序。”他一脸平静地讲述经验。
北行到良寨村,两个拎着大包小包的中年人正在路边候车。王浩停下车,把头探出车窗问:“大哥,去哪里?捎你一段路吧。”
两位路人前前后后打量了一遍王浩和他的车,从牙缝里蹦出一句:“去保定,多少钱?”“上来吧,不要钱,我捎你们到清苑。”王浩说。
两位男子对视了一下,有些犹疑,不再答话。其中一人做了一个坚决的手势,示意王浩快走。
车又往前行驶到温仁村,一位中年男子推着简易行李铁架车立在马路边。王浩又重复了刚才的问话,这次,男子有所迟疑,但最终上了车。
上来的人名叫段二乐,温仁村人,“我坐公交的钱你总得收下吧?”他一上车就要塞给王浩钱,对方坚辞不受,他沉默了。半晌才开口说,“你说不要钱,我真有些不相信。”“你没看见我贴着爱心顺风车标吗?”王浩反问。“看见了,不敢信啊!”段二乐说,前不久,他和三位工友也遇到了一辆家轿,车主自称是“爱心顺风车”,结果,到了工地后,车主强收了4人100元。
一眨眼,张登屯到了,王浩看见路边有一位老妇人,立在寒风中等待,样子有些焦急。他急忙下车,劝说一阵后,老妇人终于上了车。原来,老人去清苑县城看望外孙。她抖抖索索从一块手帕里摸出10元钱,递给王浩,“小伙子,这点油钱你怎么都得收下。”“车空着也是空着,您留着吧,不要钱。”听到王浩斩钉截铁地回话,老妇人脸上绽开了花,“呀,活这么大岁数,我还是第一次坐这免费车哩,你真是个好人。”
车到清苑百货市场站牌,二人千恩万谢地下了车。“祝你平安!”段二乐拎着行李,泪光盈盈地朝王浩挥了挥手。
2
爱心发端 小经历萌生出大爱心
王浩的手机铃声再次响起。是家中老母亲打来的,母亲第二次问他,到了工厂没有。
在他看来微不足道的善举,却让一家人牵肠挂肚。“遇到坏人怎么办?”身边人时常为他捏一把汗。
百货市场过了他务工的工厂,他得往回返几公里路。他把前挡玻璃部位那张手工制作的爱心顺风车标牌翻过来,掉头往清苑县城南面开。背面是一张白纸板,工厂里很少有人知道王浩这一年来的爱心举动。
“这世界上还是好人多,你看刚才那俩人,不也挺善良的吗?我们身边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王浩认为,很多担心不值一哂,惟一缺乏的是相互信任。
一年来,乘坐王浩顺风车的有70多人,“近一半的人,不相信,不敢上车。”他摇头苦笑说。
爱心坚持发端于一次小的经历。
去年12月的一天下午,王浩的车第一次做保养。那是一个大风降温天,一路黄沙弥漫,寒风凛冽。当他行驶到保沧线和清保路口时,无意间瞥了一眼路边的公交站牌,那里挤满了候车的人群。
下午16时多,王浩给爱车做完保养,回到该路口时,发现等车的人更多了,路过的公交车里,人挨挨挤挤,一连好几趟车都挤不上人。
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引起了王浩注意,如果没有看错的话,大约一个半小时前,她就在这里等车,现在还在苦等,这样下去,天黑也回不了家。又一辆公交车开过来,她挥了挥手,人都快挤到马路中间,爆满的公交车没有停,径直开走了。女孩一脸的失落。
望着这些脸颊冻得通红的人,王浩内心一颤。想想从前,他在保定市区打工时,多少次也是这样在等待和焦虑中度过。车已离开站牌100多米,他猛地一打方向盘,把车开回到站牌边,鼓起勇气对着等车的人说,“我回安国,有同路的老乡吗?上来吧。”
人群“哗”地一下聚拢过来。有人问他收多少钱?还有人问他是干什么的,这不要钱的活儿是真是假?
大家围着他琢磨、品评了一会儿,多数人认为这事儿不靠谱,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儿。“哄”地一下又散开了。只有一位50多岁的长者和那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将信将疑上了车。
车上,长者不停地给王浩递烟,一路上感谢的话儿说不完。
内向的女孩一直沉默着。一会儿,女孩的母亲打来电话,“妈,别担心,快到家了,一个好心的哥哥把我捎回来了……”话音未落,女孩已泣不成声。
那一刻,王浩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
3
快乐坚持 温暖多一些,戾气自然少一点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王浩决定把自己的爱心顺风车计划坚持下来。
如何消除乘车人的顾虑呢?今年元旦假期,他在家制作了一张爱心顺风车牌匾,可爱懂事的儿子用彩笔细细描摩涂画,牌子充满了童趣。在前挡玻璃内放上这块牌子,王浩劝陌生人乘车,省却了诸多口舌。
渐渐地,身边一些亲友知道了王浩搭乘陌生人的事。“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出于对其安全考虑,不时有人劝他放弃。
一位亲人专门与他长谈,并列举了几年前自己身边的例子——— 那人好心载一位陌生老人回家,哪知老人路上突发疾病,送到医院已经昏迷,从而为两家人留下了无尽的烦恼。
喜欢剪报的王浩也不时从媒体上读到“扶老人反被讹”的新闻,还有媒体用车搭讪女大学生,以此测试这一群体的戒备心理和防骗水平,他觉得,这样的事每冒出一例,无形中锈蚀着人与人之间脆弱的信任关系。
有人警告他,有的司机因此被“钓鱼执法”过。“说实话,我也担心过这些事情,也动摇过,但一次次实际行动之后,并没有遇到人们告诫的那些情况,身边还是好人多。”王浩说,一次,他载上了一位大妈,大妈一路感动得涕泪涟涟,反复念叨着,一定要把当天的经历对她所认识的每个人讲一讲。他认为,这样,爱心便传递出去了,每个人的举手之劳,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温暖多一些,戾气自然少一点。
王浩说,能坚持到现在,还缘于自己特殊的经历。1999年,王浩刚上高中,母亲干农活时眼睛意外受伤,一家人四处求医。因为经济拮据,王浩辍学了。那年秋冬,眼看着家里的8亩多药材要烂在地里,待全家人自京返乡,眼前的一幕令所有人流出了热泪——— 家里整整齐齐堆满了药材,还摆满了鸡蛋,这都是乡亲们自发帮忙收回来的,鸡蛋也是他们送来的。
从那以后,王浩就有了朴素的报恩情结。光阴荏苒、造化弄人,曾经梦想做一名编辑的王浩成了一名电焊工,他每天工作9小时,站、卧、趴,不停地变换姿势做焊点,这个劳累且收入不高的电焊工人如何回报社会?“我做这件事,内心如此满足,我想,是我长期以来的报恩思想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举手之劳而又夙愿得偿。”王浩说,自己是个卑微的人,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但又不想让很多人知道后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一年了,依然有很多人不敢相信,不敢上他的顺风车。“要是有个组织就好了,有统一标志,有严格的登记或规范,人们信任度可能会更高一些。”王浩想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做,他曾经加入过一家顺风车群,看到里面很多人在根据路途远近议价,于是果断退出。“做点好事只是为了内心塌实,即便只有我一个人,还会坚持把这事做下去。”王浩指着那块写着“点滴付出、汇聚幸福”的牌匾说。
大风吹眯了他的双眼,来来往往的陌生人,眯眼相会,总有人能在不经意间的刹那交集中感受到不期而至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