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16日,中国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之际,一支“文化长征队”自费重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爬雪山,过草地,徒步穿越11个省共89个县市,历时182天,最终走到陕北吴起镇。
2014年10月16日,这支队伍带着“深层发掘长征精神”的使命,再度集结启程。
12月12日,历时近60天的辗转奔波,队伍到达甘肃会宁长征胜利大会师纪念馆,宣告本次重走长征路结束。时光流转,十年已逝,同样的长征路,却有了不同的人与事、思与悟。
一群有红色情结的人
文化长征队,全称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长征工作队。这支队伍现有4名成员,分别是:罗范懿、张家祥、卢成锡、沈双。
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院长、55岁的安仁县退休干部罗范懿是这支队伍的负责人。
除了罗范懿和甘肃天水人卢成锡曾在2004年走过长征路,张家祥和沈双是这支队伍的“新人”。“我们出发时只有三人,‘90后’湖北小伙沈双是在广西老山界加入的。”罗范懿介绍说。
沈双长得白净清瘦,是名退伍军人。他告诉记者,当听朋友说起有人重走长征路时,就特意从南宁赶到了老山界与老罗他们会合,走在长征路上,让他回忆起了在部队的日子,“就像是拉练急行军,我十分怀念那样的感觉。”
70岁的安仁退休干部张家祥是队伍中最年长者,尽管年事已高,也毅然加入了进来。“10年前我没有参加,觉得特别遗憾。这一次,我不能再错过了。”他认为,这是件“大胆且有意义的事”。
罗范懿说,4人都有很深的红色情结,无论是对长征的艰辛跋涉,还是对长征中的英雄人物、历史故事都非常感兴趣,“正是这种红色情结,我们才走到了一起。”
一路上立碑、搞讲座,宣扬长征精神
与十年前徒步走完全程不同,这一次重走长征路,他们选择了乘车。
罗范懿解释,十年前,他们重走长征路的主要任务是体验长征路途的艰辛。而这一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发掘红军长征故事,并在沿途广泛宣传长征精神,做些民情社情调查。
“途中,每到一处战斗遗址或发生著名红军故事地,我们都会立一块‘中国红军长征精神碑’。”罗范懿说。
在已完成的行程中,他们立下了25座碑。立碑地点包括“半床棉被故事”的发生地汝城县文明镇沙洲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笔下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等。罗范懿告诉记者,他们打算立80座“中国红军长征精神碑”,“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中国红军长征精神碑”正面结合立碑所在地长征历史情况刻录诗词、简述等。背面则统一镌刻着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总结的十个词、40字长征精神: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团结精进,奉险忘我,艰苦卓绝,智勇双超,人民至上,信仰天高,世界大同,不胜不休。
10月16日,罗范懿和队员在雷锋的母校长沙市雷锋学校,为学生们开展了一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讲座,才正式组队出发,开始这次长征之旅。罗范懿说,除了立“中国红军长征精神碑”,进学校搞讲座,与青少年交流分享上一次长征路上的见闻故事,也是他们宣扬长征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一路上有很多感动、感悟。”罗范懿告诉记者,10年前翻越老山界之后,他当即作了一篇散文《老山界上的生日》,这篇文章还被选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今年10月21日,到达江西南康市后,罗范懿见到了老朋友———南康市蓉江街道办事处洋坝村的古先生和几位村民。10年前,因村干部贪污,村民们告状无门,在文化长征队的帮助下,当地政府引起重视介入调查,最终涉案的村干部被判刑。为了表达感谢,古先生和村民们热情地招待了他们。离开南康前,队员们想将食宿费还给古先生,却遭到了古先生的拒绝,队员们只好将钱送给了村里的一户残疾人。
四个人在路上并不孤单,因为不断有人加入,这其中包括来自郴州和新华社的10名媒体记者。
12月12日,经过近60天的辗转奔波,罗范懿和他的文化长征队到达甘肃会宁长征胜利大会师纪念馆,宣告本次重走长征路结束。
对话罗范懿
“我要将中国红军长征路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新报:为什么要二次重走长征路?
罗范懿:我们要把上一次重走长征路的经历,通过讲座、立碑的方式分享给公众。此外,也想超越自我,我老了十岁,但精神不老,追求永不止步。这些年我在大学任职任教,深感我们所走的“长征大学”才是启迪智慧、修正灵魂的最佳大学,是德育大学、群众路线教育大学、军事大学、体育大学、旅游保健大学。
新报:你们重走长征路,是否受到过质疑?
罗范懿:我曾做过一个统计,社会上有60%的人对我们重走长征路不理解,认为我们是出风头作秀,是追求名利。对于这些,我们不在乎。因为走了25000里的长征路,路途的艰辛和经历只有我们自己能体会;长征精神造化自身,更多也只有自己才最清楚,因为重走长征路能丰富精神世界、丰富人生、提升品格。当然,我相信,这种不理解也只是时间问题,随着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不理解最终会理解。
新报:走完长征路后这10年,生活有什么改变?
罗范懿:失去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在我结束重走长征路后,曾经的一些朋友都对我疏远了,我的生活习惯不入流有时家人也不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证实我重走长征路是对的。特别是我这位从未正经读过大学的人,后来有很多大学要我去当老师,我能把我的长征所得分享给成千上万的学生们,尤其是我在长征路上诞生的《人的价值学》,受到学生欢迎并让他们有所受益,我很欣慰、满足且感到无比幸福。
新报记者:这一次走完长征路有何打算?
罗范懿:我们想为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在长征路途上建一个大本营,并积极为中国红军长征路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上一次走完长征路后,我发表、出版了报告文学《信仰是怎样铸成的》,这一次,我准备再写一部报告文学《信仰是这样铸成的》。此外,还想写写调研报告。
编辑/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