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哪年哪月,哪个杏花村雨的山庄,菜园里到处都是“稻草人”。说起“稻草人”,并非是稻草做的,而是在约1米高“十字架”上,挂上人形结构的白色薄膜,再用各种杂物将身体和头部充实起来,远远看去,俨然就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的贵州平原土家人民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山羊、黄鼠狼等动物泛滥,找不到吃的,并乘人们睡着以后跑到庄家地偷食农民的“果实”。一年下来,玉米、稻谷和蔬菜等收场也所剩无几,人们也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因为在淳朴的农民心里,这些动物也是生命,也有生存的权利。
智慧在民间,这话一点也不假。经过数千年传承,白色的“稻草人”就成了土家庄稼地里的“看守人”,在漆黑的夜晚,那些动物一看见貌似人形的“稻草人”就畏缩不前,持等待观望态度。然而,久而久之,它们似乎通了人性,发现“稻草人”俨然是一个“死人”,于是又悄悄地钻进了庄稼地里。
后来,农民就隔三差五将稻草人挪动位置,或者变换形状,在这样不断的博弈中,农民的庄家收成还算可观,尽管也少了一些。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产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改变了土家人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俗。前二十年,因以前开荒过度,这些“害虫”也随之减少,稻草人也很少再见到。退耕还林以来,许多庄稼地里不再种庄家,而是种上了烤烟、茶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野猪便开始泛滥,于是,形形色色的“稻草人”又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如今的“稻草人”,不仅穿上了五颜六色的“衣裳”,还昭示着土家人民对和谐美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