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悠久的历史文化,游玩一两天,也只能算是走马观花。我八岁时候,跟着妈妈、大姨等五个人一起来过。可那时候,只知道游玩、赏景、照像,由于对历史文化没有很多了解,把这里当成了一座普通的公园。这一次有机会独自一人游园,别有一番情趣。为避免走马观花,我决定选择性地游览。
颠倒的龙凤
从颐和园东大门入园,第一个院落正对着大门的殿是仁寿殿。“仁寿”二字取自《论语》“仁者寿,智者乐”。这是颐和园的政治区,皇帝皇后办公的地方,也是慈禧两度垂帘听政的地方。慈禧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同治、光绪两任皇帝都是在她的掌控下,做了一世的傀儡皇帝,而后英年早逝。她的儿子同治皇帝只活到十九岁。同治帝死后,她为了继续当她的“无冕之王”,掌控这至高无尚的权力,把咸丰皇帝弟弟的儿子,也是自己的亲外甥,四岁的载丰过继过来继承皇位,也就是历史上的是光绪皇帝,而她也顺理成章地再度垂帘听政。光绪帝小的时候,经常被慈禧体罚,有时候罚跪两个时辰。在慈禧变态般的身心摧残下,这位软弱的光绪皇帝只活到38岁。
仁寿殿前,月台两侧,有两龙、两凤四只铜雕,位置的摆放很特别:龙在外,凤居中。龙的脚下一片汪洋,一只龙爪空着伸向前方,寓意是作为“龙”的皇帝没有实权,向慈禧请求赐权。而凤的雕塑却是脚踩莲花、耀武扬威。雕塑的下端有两个印章,方章“天地一家春”居上,条形章“光绪年间制”在下。也象征着慈禧处处压制着光绪皇帝,架空了皇权。
民间传说,“天地一家春”本是圆明园的一处景观,是慈禧入宫后的一处居所,也是她得到咸丰皇帝宠幸的地方。咸丰七年,皇子载淳的诞生,使这位红极一时的“懿贵妃”更加得宠,甚至得到替咸丰皇帝批阅奏折的机会,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她慢慢踏上了从政之路。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了圆明园,“天地一家春”也随之葬身火海。慈禧太后为了纪念自己的“发祥地”,在修建颐和园期间,铸造铜龙、铜凤及铜缸时,命令工匠们在上面刻上“天地一家春”的大印。
颐和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这些颠倒的龙凤。无论是雕塑还是图案,都是凤在上龙在下。甚至园里有一棵树,上面的枝杈样子酷似凤凰,而下面的主干却像一条虬结向上攀爬的龙。听一位导游讲解,就是这棵树,慈禧专门派一名太监浇水、施肥、剪枝,小心地侍候着。
慈禧为了争夺权力,与大臣们角逐,与儿子同治帝、外甥光绪帝明争暗斗。颠倒的龙凤,昭示了慈禧夺权篡位的野心。而这位精于权术的“老佛爷”却没有为大清王朝的子民创造福祉,相反,在八国联军铁蹄的践踏下,她仓皇逃遁,以至于割地赔款,迫使中国丧失多地领土主权,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了中国历史的罪人。
青芝岫——败家石
乐寿堂,是慈禧老佛爷居住的地方。在这个四合院里,最明显的花卉便是玉兰、海棠和牡丹,取“玉堂富贵”之意。又因慈禧名唤“兰儿”,在此也有“青出于兰而胜于兰”的意思。
面对乐寿堂,左侧有鹿、鹤和花瓶的铜雕,取其谐音“六合太平”。右侧有一块巨石,是乾隆献给母亲钮钴禄氏的生日贺礼。关于这块石头,听一位导游讲了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
明朝官员闵万钟特别喜欢奇石,他在太湖边发现了这块石头,便想把它运回家。因为石头太大,而当时又没有什么先进的交通工具。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夏天沿路打井,到了冬天,从井中取水泼到路上,结冰后,使用骡马拉石头。拉到半路,他没有经费了。恰巧这时,有人举报他贪污受贿,闵家从此败落。石头也就被丢弃在路边。从此,这块石头被民众取名为“败家石”。
多年以后,乾隆在下江南的路上发现了它。就采用同样的方法,花费巨资,把它运回了京城。当运到乐寿堂院外,犯难了,石头太大,进不了门。
“怎么办呢?”善言的导游给游客出了一道选择题:“是把石头砍为两半,还是拆掉大门运进院内?”一位游客回答:“拆掉大门!”导游接过话茬儿调侃:“当时乾隆也做了一样愚蠢的决定,拆掉大门,让石头破门而入。”
运进院内,用布遮好,单等母后生日到来。到了那天,揭掉遮布,钮钴禄氏大惊:你怎么把这块败家石弄到这里来?难道败了小家又要败‘大’家吗?尴尬了片刻,有一个人说话了,此人便是刘墉刘罗锅。他说:太后啊,您看,这块石头,远看它像不像元宝?太后看了看,说:像。大臣们也跟风咐和。您再近看,像不像灵芝?太后再仔细端详一下,点头:有点像。刘墉说:元宝象征财富,象征福气,而灵芝象征长寿,皇上是给您增福增财又添寿呀!
尴尬的局面就这样被打破了,乾隆挥笔写下“青芝岫”三个大字,为这块石头取了个文雅的名字。
可是据史料记载,从时间上看,自从这块石头落座颐和园,清朝便开始走“下坡路”,国家也由盛转蓑。有人认为,历史与现实相互印证,说明这块石头应了钮钴禄氏的话,败了小家又败“大”家,直至清朝灭亡。
这石头是不是真的有此灵性?在我看来只不过是机缘巧合罢了。它为清政府的腐败当了“替罪羊”,背上了这千古奇冤,同时也为乾隆皇帝玩物丧志做了最好的注脚:为了一块石头,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惜打破时人笃信的风水学说,将石头破门而入。
然而,时间却是最公正的判官,一点一滴地为青芝岫洗雪冤屈:依然是这块石头,历经悠悠岁月,它又见证了中国由蓑到兴的过程。难道是它长久的驻扎,适应了水土?当它被闵姓官员弃至清冷路边,何曾想到数百年之后它身边竟会如此热闹非凡,每天都会有数不清的游人围观、品评?听到“败家石”这个不雅之称,它会不会懊恼?亦或是在经过心灵挣扎之后,归于平静?它会不会感知善良游客在为的争辩?在游客们一个个问号面前,这块巨大的太湖石头岿然不动,静静地卧在那里,笑听风云……
桃源问津图
信步前行,颐和园长廊便是这座皇家园林的文化区。长廊里有许多历史故事的雕刻图画,包括四大名著里的经典故事,比如:石猴出世、刘姥姥进大观园、三顾茅庐、张飞大战马超等精彩的雕刻图案。正值暑假,长廊成了游人歇脚的地方,也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他们或静听导游讲解那些美丽的传说,或牵着父母的手,逐一观赏每一幅图画……
在长廊中的留佳亭里,我发现了一幅图画:桃花盛开的溪水边,有一个小村庄,骑牛的牧童似乎正唱着悠扬的歌,溪边芳草鲜美,桃花粉红色的花瓣一路飘洒,村里良田肥沃,人烟稠密,老人孩子,怡然自乐,一片和谐的景象……
咦,这不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吗?这时,一位举着旗子的导游证实了我的猜测,她对游客讲道:“这是清代一位画家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绘制的《桃源问津图》,修建长廊的时候,被临摹了过来……”
这幅图画,画面上花鸟人物栩栩如生,让人无法不赞叹能工巧匠精湛的雕刻技艺。仰视它,仿佛自己也走进这唯美的世外桃源,与村里的人们一道听溪水孱孱,闻落花飘香。起步欲行,却见到桃花源主人拱手交待:“不足为外人道也……”
而我们的主人公,在回去的路上,一路做着记号。待回到城里,与太守谈起,太守派人与他前往,多次寻访,始终无果。
如梦如幻,是耶非耶?桃花源,到底是存在于陶渊明的现实世界,亦或是存在于他的精神世界?无论如何,它都在人们无限神往中,世代传承。如今,多少人希望返璞归真,追求宁静安然的田园生活。我想,人们追寻的,应该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桃花源,更是那种超凡脱俗的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吧。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与读书一样,都需要留下一些印迹,伫存一些可供日后忆念的光阴,作为活过的明证。
颐和园,还有更多的奥秘有待探索,还有更多美景值得我们仔细品味,我还会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