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对此,中央组织部负责人接受采访,就《管理规定》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6月3日新华网) 在我国,由国家机关和其他社会机构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研等公益服务的社会组织被称为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分为服务型、公益型、文化型等,涉及国民经济生活的各个行业,为我国各项事业发展作出过积极贡献。 然而事业单位却长期存在政事不分、职责不清,管理机制单一僵化,人员流动空间封闭狭小,公共服务效能低下等问题。不少事业单位长期亏损,给公共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所以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 相比于原先事业单位改革的零敲碎打,近两年来的事业单位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先是设立职业年金,购买社会保险,再是工资调整,到现在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出台。为什么首先集中于人事改革呢?笔者认为人事改革助力“事业”起航。原因如下: 一、打破人事体制壁垒。原先事业单位人员封闭于本单位的围城里,别说事业体制内流通困难,就是事业人员内部跨岗、跨行业也很困难。事业人员几乎被限死在自己的岗位上,难以人尽其才。本次规定出台后事业人员的流动性将大大增强,打破人事体制壁垒,有利于优化事业单位人员结构,消除人事臃肿,促进政事、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厘清自身职能职责,提升事业单位综合能力。 二、构建人才选拔舞台。以往事业单位人事由上级行政机关负责,人才选拔范围窄、选拔方式单一,甚至存在暗箱操作、任人唯亲的现象。本次规定明确了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采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以及委托中介遴选等方式,多渠道选拔人才,如同构建了人才选拔的舞台,大范围、公开透明选拔人才。让人才在众多观众的目光中,自我展示气质和特长,秀出自我风采,凭真本事赢得评委认可。近年来通过选秀走出来的草根歌手演员很多不是比专业的更专业么? 三、扫除干部监管薄弱环节。事业单位人员从事行业服务工作,掌握相当一部分权力,可以成为苍蝇乃至虎蝇,例如原云南第一人民医院的“双百院长”王天朝。然而对于事业领导人员监督却处于薄弱环节。本次规定明确了事业单位领导的监督主体,“一报告两评议”等监督方式。给事业干部上了紧箍咒,划定了行为红线底线,扫除了干部监管的薄弱环节,有助于消除事业干部官本位思想,从而提升事业单位的服务能力,促进民生提高。 四、打通干事创业的“肠梗阻”。目前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基本靠工龄和职称,处于按部就班的“一潭死水”状态,尤其是领导干部奖励激励机制作用有限。无法激励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制造出鳗鱼效应,整个单位死气沉沉,职工也就随大流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本次规定强化了事业干部的职业发展和激励保障,完善了事业干部的退出机制,打通了干部向上发展的瓶颈。“胡萝卜加大棒”将大大激发事业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调动自我提升的主动性,奋勇争先的勇气。从而能带动周围同事的干事创业热情,助推单位的自我革新、自我成长、自我壮大。 “众人划桨开大船”,解决好人的问题,调动人的积极性,大船开动开好自然不是问题,事业起航创辉煌也就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