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广播里又一次响起韦唯那抚动无数人心弦的优美旋律的时候,刘军正像一位细心的妈妈,在帮8岁的留守儿童李梦路洗头。涂洗发液,轻轻的揉搓,反复的冲洗……李梦路坐在凳子上,低着头,幸福地享受着这一刻的温馨,眼里噙满了泪水:“刘军叔叔真好!是刘军叔叔给了我们一个有爱的家!”
刘军,一个普通的名字。这位生在潇湘大地,长在湖南衡阳的富家子弟,此刻生活在千里之外的河南鲁山,而且是全县最偏远的深山小乡——熊背乡孤山村。抬头见山,出门是山,赶个集要跑十几里,去趟县城坐车也得大半天。一个都市青年,一个偏僻小村,原本风马牛不相及,却因几年前刘军参军入伍的到来,将它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1978年,刘军出生在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父亲在当地经营有一家大型服装厂和服饰超市,生活富足,家境殷实。1996年,刘军高中毕业,父亲原本指望他子承父业,但从小崇尚军人、向往军营的刘军却毅然穿上军装,走进军营,来到驻鲁山某部,实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的梦想。
部队驻地偏僻,在大山深处,毗邻营区的雁鸣庄、孤山都是有名的贫困村。服役5年,刘军多次参加部队组织的救助驻地失学儿童活动,先后捐出自己的津贴1万多元,结对资助10多名贫困儿童,还经常利用节假日到孩子们家中辅导功课,与山区群众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耳闻目睹了山区贫困儿童上学难的种种心酸。
2001年,刘军退伍了。家乡劳动人事部门按政策规定,将他安排在了衡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父亲的事业蒸蒸日上,自己还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这是多少年轻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但刘军却在犹豫。那些日子,只要一闭眼,他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山区孩子童稚而迷茫无助的眼神。那时,学前教育在山区还是一个盲区,想到那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已经开始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时候,山区的孩子还在一片混沌中茫然度过,刘军再也坐不着了,为山区孩子做点实事、办点好事成了他的又一个梦想。
夜深了,刘军睡意全无。望着窗外闪烁的霓虹、流光溢彩的街市,刘军的心却飞向了千里之外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小村。经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一次又一次激烈的思想斗争,他选择了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只身回到鲁山县熊背乡孤山村,投资50余万元,创办了熊背乡“青苹果幼儿园”,弥补了山区学前教育的空白。
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转型,山区农民纷纷走出家门,或经商,或打工,留守家庭不断增多。青壮年远离家乡长年打工在外,老人或瑟缩床头,或佝偻田间,孩子缺乏关爱,缺少管教,逃学,打架,孤僻,冷漠……
这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一切深深刺痛了刘军那颗善良而柔韧的心。同时,也让他萌生一个大胆的想法——为留守儿童建一个“家”!
“不能让这些孩子成为这片空荡荡乡村的一群游鱼!” 刘军在日记里这样写道。2011年,经过多方努力,紧张筹备,刘军投资200余万元的鲁山县首个专业化公益性留守儿童家园终于在大山的怀抱里落成了。它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一下子解决了毗邻的鲁山、南召两县多个乡镇500余名山区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问题。
留守儿童家园是一个温馨的家。在这里,囊括了孩子们的上课、吃饭、住宿、洗衣、洗澡几乎所有的生活和学习问题。根据每个家庭的不同情况,刘军采取全免、减免和收取一定数额生活费的办法,帮助500多名山区孩子实现了有家的梦想。即使收取费用的家庭,最多每天也只收6元,吃、穿、住以及学习用品全部包括在内,而全免、减免的人数比例高达75%,这其中的巨大亏空,则完全靠刘军及家庭做生意赚来的钱弥补。
几年来,在刘军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下,留守儿童家园先后建成了图书室、心理咨询室、活动室、洗浴房、电脑室、爱心超市,配备了空调、彩电、多媒体投影仪,开设了武术、器乐、书画等特色课程;相继开展了交朋友、大帮小、兄妹情、一家亲等管理教育模式,让辅导员与孩子们交朋友,让大孩子学会帮助小孩子,使他们建立情同手足、亲如一家的归宿感,享受家一样的温暖。
这世界爱有多种,有一种叫伟大崇高;这世界情有多种,有一种叫纯洁无私。刘军把他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他的第二故乡,为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