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大坝场集镇7公里的通村泥石公路变成了水泥路。
昔日百姓的破旧房屋,如今变成了一栋栋新房;新建了一座具有多功能用途的村级活动场所,村干部们再也不愁开群众会没有地方开了。
从原来穷得叮当响的村民,如今钱袋子鼓起来了,2013年,小德浩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756元;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00元;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7600元。
村集体经济从原来的“空壳村”变为“实体村”,村干部们有钱办事了。
闹矛盾纠纷的人少了,团结互助、文明用语的人多了。
……
大坝场镇的干部们说,小德浩村不仅村庄在变,农村经营体制也在裂变。
推行农村“五部制”管理模式
小德浩,这个只有879人的小山村。2013年,贫困人口322人,贫困发生率为36.63%。
穷则思变,不变只有死路一条,这已形成了大坝场镇党政领导班子的共识。
镇党委书记田建彪介绍,小德浩穷根子出在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固化上。2013年,镇党委按照有关政策法规,“海选”产生了新一届村级领导班子。
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邵光国说,新班子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气象、新成效,否则就愧对党组织信任和人民群众投我们的一票。
说变就变,大胆变革,打破阻碍农民脱贫致富旧的条条框框,走小德浩人弯道取直的发展新路。
按照好班子、好制度、好体系、好路子、好村庄、好村风的“六好“标准,小德浩村拟出了一项项改革清单,并一项项落到实处。
田建彪说,该村在2014年建立“聚心农场”(以下简称农场),在开展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深化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基层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建村董事会,施行农村“五部制” 管理模式。
村企联建村董事会。村党支部与“聚心农场”建立董事会,村党支部书记选任董事长,村委会主任选任总经理。优选敢担当、有作为、干净干事的村组党员干部进入董事会。
镇长安兴洪告诉笔者,该村撤销原有村民组建制,成立“五大部”管理村里事务,管理部部长比原来的村民组组长更有权、责任更重大,每月可拿到2000多元报酬,是原来村民组长每月200元报酬的10倍!比现在其他村村干部的工资每月1000元还要高出1000多元,化解了村民组长工资低、责权不对等、工作不负责的症结。现任村产业发展部部长邵文发说:“我原来担任村民组组长时,每月200元工资,只是在村民组开一次群众会就行了,现在不当村民组长,担起产业发展重任,工资比以前高了,责任更重了,宣传党的政策,做群众工作比以前更细了。”
成立村资产管理部,负责对农民房权、林权、地权“三产”资产管理和服务,推动其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依法有序组织土地流转及产业园区用地管理,为土地入股提供可靠的法理依据,管理资源配置,配合开展资产置换、抵押等手续,推动 “联户联产” 改革。
成立村产业发展部:负责推动村民“联户联营”、产业规划、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园区建设;负责接洽商务,制定生产计划及激励机制(把生产所得收益的10%列入绩效奖励资金,以实绩论英雄,奖励董事团队。所支付的奖金列入生产成本)。预算生产投资与收益,管理产业发展事务。
成立市场营销部:负责电子商务、物流、产品市场营销与监管,开展便民服务网络、便民服务店,保障服务村民“零”附加,商品采购“零”价差,农产品交易“零”路程。承担村品牌推广、质量安全。
成立资金管理部:负责资金管理及生产明细账财务工作,保障资金安全。负责薪金、股金分配、计股分红、股金流动发展、红利到户、集体股金、融资管理,承担村级财务工作。
成立综合服务部:综合管理农村事务,负责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矛盾纠纷调处及社会维稳、安全生产,开展民生事业保障服务等综合协调工作。
在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完善村集体性质的“聚心农场”管理机制,发挥农场“六聚”效应
副镇长肖贵彪告诉笔者,“聚心农场”自2014成立以来,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发挥了“六聚”效应。
聚资源,“联产”同产。推动了村民掌握的资源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土地整村流转,交付农场经营,在山脚发展水产业,山腰种精品水果,山坡经营生态畜牧业。截至目前,农村已完成场坪4400 平方米、基建1880平方米(其中,集“办公、生产、生活”于一体的综合用房2栋450平方米、养殖场3个1430平方米),新建产业路2.6公里,新修24平方米便民服务商店一个。带动能人大户,新建羊舍(圈)360平方米。共存栏基础母羊260只;新建养鸡场500平方米,存栏小鸡6000羽;鲜活鱼2.4万斤;即将开展420亩精品水果园区及林下种植蔬菜200亩、林下养鸡1.5万羽。
聚民意,“联户联营”同向。农场每10天开一次场务会、半月一次员工会、每月一次“村场”联建董事会,村民成为股民,成为农场的“主人”,共商“联户联营”发展和管理大计。
建立了例会、考核、财务、利益分配等制度。农场盈利的70%按照流转土地面积入股分红(40%用作滚动发展股金,30%当年分红到户)。30%用于村级集体股积累。
大力鼓励家庭农场创业,农场为家庭农场提供贷款担保、技术服务,家庭农场向农场上缴销量单价的5%作为集体股金。
聚民心,干群同力。把村党支部建在农场上,党小组建在各个团队上,党员落实到创业基地上,兴办党员试验园,带头合股领办产业,兴起了干群共同创业热潮。村民邵宗彬动情地说:“今年,农场还为每位村民交农村合作医疗费45元,为我家交了225元,我要安心在农场工作,为农场做强尽一份力。”
聚投资,增强发展能力。村委会主任李文禄介绍,该村盘活村民房权、林权、地权资产,以信贷抵押手段,增强融资能力。集中在外务工人员富余游资200多万元,组建信用互助“合作社”,形成“资金团”,投资产业发展。引来东莞商人,以“公司+农场+农户”养殖模式,采取分月投饲料、投资金到农场和农户中,推广规模养殖商品鸡、蛋鸡达3万羽以上,并进行回收,有力加强了风险处置能力。
聚收益,增加百姓福祉。村民通过间断务工,农民年务工收入达到1万多元。通过“帮一把、扶一把”扶持了弱势群体,实现了农民就业和稳定收入的“两全其美”。农场成了村民真正意义上的“聚宝盆”。该村农民张羽凤说:“我除了把自家的土地流转到农场年终分红外,每天在农场务工收入70元,今年全家人均纯收入可达12000元。”截至目前,农场提供劳动力就业8500余人次,支付薪酬86.9万元。
聚爱心,抚弱济困。农场集中供养3名重度残疾人,全方位提供衣食住宿。对5名轻度残疾人除了安排食宿外,因人因力提供适应性就业,每人每天有30元的纯收入,撑起了弱势群体的“保护伞”。李文禄说:“病残弱势群体是我们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除了国家优惠政策帮扶外,我们只有通过发展村集体企业对他们脱贫达小康进行福利兜底,才能实现全村人的小康。”
编辑/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