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我,能以文字为业,与《蒙山文艺》有一定的关系。《蒙山文艺》使我第一次感到文字离我那样近。
我第一次听说有《蒙山文艺》这份报纸是通过《蒙山文艺》执行主编李同宗叔叔。李叔叔是我打小就崇拜的人。
第一次到李叔叔家大约是在我十岁的时候。那年夏天,我跟着最要好的同学李继琼到他大爸家去耍,那也是我第一次进城。到他家里时,已经是中午了。一进门,我看见一个戴着眼镜、伏在写字台上认真写作的中年男人。他身边有两个大书架,书架上摆放着很多书。当时,他只顾在那里写作。继琼喊了声大爸,我喊了声李叔叔,他应了一声,继续在那里写作。
看到那幅景象,我十分羡慕,心想,什么时候我也能戴着眼镜,家里有很多书,有一个写字台,在那里可以任意地、随性地看书、写作就好了。
一会儿,李叔叔走了过来,热情地说:“今儿天热,你们多吃点水果。”说着,他将茶几上的香蕉、葡萄分别递给了我们。接着他问继琼:“这丫头是谁?”
“我的同学,陈之秀。”
“哦,以后跟继琼经常来耍哈,”李叔叔说。
“要得。”我回答后,开始猛吃香蕉,那是我第一次吃香蕉。在印象中,我记得将那一柄的香蕉都给消灭完了。
午饭后,李叔叔又安排我和继琼去了渠县电影院,看了一场《闪闪的红星》电影。电影结束,我们被继琼的爸爸带回了继琼家。从那以后,我再没有去过李叔叔家,但李叔叔的形象却深深地印记在了我的脑海里。从那以后,我喜欢上了书,只要有机会就看书,我希望有一天能成为李叔叔那样有学识的人。
中考失利,初中毕业的我只得流入社会,开始为生存奔波。但成为李叔叔那样的人的梦想却从未停止过。李叔叔是我在现实生活中最早认识的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学识的人。于是,闲暇的时候,自学成了我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
作为城市的漂泊者、打工者,我发现,“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社会是最好的大学。”也使我知道了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在这个无字之书里能学到很多课堂上未能学到的东西。
生活是流动的,而流动的生活总能带给我一些启迪和感悟。于是,我将这些感悟写成诗、散文、日记。慢慢地,有一部分变成了铅字。
就这样,我为了那个梦想一路坚持着、靠近着。让我没想到的是,李同宗叔叔却在一直关注我。2006年春,李同宗叔叔突然同我联系上了,他在电话中说:“丫头,听说你现在在成都干得不错,能否给我们《蒙山文艺》两篇稿子发,散文、诗歌都行。”
我当即同意了。那一次的电话通话时间比较长,毕竟十多年没见面联系了,我将自己这一路的生活经历简短地告诉了李叔叔,同时,李叔叔也在电话中鼓励了我。
随后,我给李叔叔寄去了两首诗歌:
《盼》
虽然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而山川只是做了诗的绿舟
在诗的语言里
你听见我的声声絮语了吗
嗨
春天已将来临
那放在阳台上的仙人掌
还依旧是青青的么
但我却天天盼望
仙人掌也天天盼望
你这屋子里的主人啊
《无题》
我来时,你已走了
留给我空旷的尘空
你不是给我说好的吗
为什么又如此食言
带着失落忧伤的脚步
迈向没有人去的地方
人潮中,我的脚步是那般无力
有多少经过我的人群
就有多少忆想的往事
欢乐与悲伤同我流浪
当我再次回忆往日的
——点点滴滴
为何美好的东西
总是短暂的一瞬
爱情因懦弱而失去
梦幻因现实而消灭
不久,我收到了李叔叔寄来的两期《蒙山文艺》。我认真地阅读起来,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读家乡创办的一个刊物。虽然报纸版面不多,也不大,仅有四个版面,但内容精深,丰富多彩,有新闻、有书法、有散文、诗歌、小说等等,捧在手里还是沉甸甸的。
再后来,我收到的《蒙山文艺》刊发了我的诗。这也是我第一次在《蒙山文艺》上发稿。我第一次在《蒙山文艺》上发稿的时间是2006年7月。从那以后,我与《蒙山文艺》牵手至今近十年,偶尔也会在上面发表作品。
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打工青年成长为一名国家级媒体的记者,我的作品在全国二十多家媒体发表,也单独出版了自己《成都情史》、《我能不能复活》、《黑夜的眼睛》三部长篇小说。同时,中国第1情感门户网站——知音网,已为我开了名家专栏,但《蒙山文艺》自始至终是我心灵深处守望的精神家园。在这家园里,有那位影响我至深的李同宗叔叔,我一路读着他的作品,并在努力做他那样的人……
阅读《蒙山文艺》,不仅仅让我看到了这份报纸的成长,同时也看到了家乡的变化。这份报纸不仅为文学爱好者们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更使许多文学爱好者圆了他们的文学梦。
《蒙山文艺》看似一份小报,但小报不小。里面有不少名家的作品,比如杨牧老师、周啸天老师、李同宗叔叔等等。阅读名家作品,感觉就像是与名家对话。我深信,长期阅读《蒙山文艺》的读者应该有着同样的感受。
阅读使人成长,阅读使人智慧。我同样深信,长期阅读《蒙山文艺》的读者,都有一些共同的品格,那就是爱阅读、会思考、爱文学、爱创作。在此,我衷心希望这份报纸能用她微薄的力量承载起更多的家乡人,以及更多的文学爱好者,相互探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这里找到知音,找到家的感觉!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一部分人难以静下心来阅读与思考。人们的阅读方式更多倾向于电子阅读,对于守旧传统的一个爱好文学的人,有时也不得不改变阅读方式。
这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的确让一些纸质读物大受影响。但是,纸质读物是我们曾经熟悉的、亲切的、伴随我们成长的事物,因此,无论世态如何变化,这些内在的情愫依然会在我们心中涌动。她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加贴近我们的心灵。
因此,在这浮躁的年代,执着与坚守好似已成为了一种奢侈,因此坚守《蒙山文艺》这块阵地就显得愈加珍贵。
《蒙山文艺》从开办至今已经出了99期,两月一期的刊物,已经坚持了十多年,可以说是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坚守者,而对于这份报纸的忠实读者来说,她已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我诚恳地希望《蒙山文艺》能够一直坚守下去,永远不要改变本色,要为渠县爱好文学的朋友们保留一片绿州,培养更多的新一代作家。
编辑/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