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都市堰塘整治“先建后补”走笔
(通讯员尚红武、李广彦、劲松)湖北宜都市有农田灌溉面积12.16万亩,堰塘10221口、田间末级渠2500公里。
长期以来,宜都农村小农水建设客观存在着投入不足,管理不善,用水不畅“三不”问题。
湖北宜都市一位农妇在“先建后补”堰塘中检查蓄水位(李广彦摄)
如何激活“一塘堰水”?今年初,宜都探索实践小农水“先建后补”模式,取得政策支持、村民参与、部门合作、群众受益的良好收获。
聚合力量,整治堰塘“三步走”
宜都财政局长廖贤才介绍,所谓“先建后补”,即先建设、后验收、再补助。
2015年初,宜都市被湖北省财政厅、水利厅联合确定为2014年度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试点县市,从中央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用于对村民自主整治堰塘、末级渠系等基础设施进行奖补。
宜都“先建后补”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村组干部充分征求受益群众意见、引导调动村民积极参与筹资酬劳,由每个堰塘的受益村民根据实际情况,对堰塘整治的范围、内容、以及预期效果进行商定;第二步:水利部门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一堰一图、现场技术指导;第三步:财政部门参与完工验收,根据验收情况给予工程总造价的80%核定补助,由所在村组进行奖补资金兑现前公示,公示无异议的,按标准兑现奖补资金,资金直达受益户代表一卡通帐户。
近日,宜都市财政局农业科为10 个乡镇、106 个村,计划整治、且已验收的454口堰塘、按每口2万元标准拨付2014年度小农水“先建后补”资金908万。
村民做主,实行“三个自己定”
宜都水利局长卞于林说,在“先建后补”模式下,既有利于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又将整治问题落实得更彻底,“由过去的全面抓,改为集中力量抓关键环节,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宜都将“先建后补”话语权交给受益村民,做到“三个自己定”。
整不整自己定。由堰塘共有受益户根据现状,自主商定是否申报奖补项目进行整治,需要整治的向村委会提交书面申请;整什么自己定。对申报的整治堰塘,由水利部门组织专班分别进行现场踏勘,与受益户共同确定整治内容,在确保设施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受益户还可在财政奖补范围外自主决定是否进行生态美化建设;怎么整自己定。受益户按照施工设计方案,自主决定施工方式,既可由受益户共同出劳修建,也可由受益户共同委托专业工程人员修建。
由于充分尊重民意,宜都在整治中出现了不论男女老少全员上阵的场面,高峰时每天参与施工的农民近千人。
为避免堰塘责权不明而管理缺失,宜都对每口堰塘都由受益户自行推举责任人管护,每个整治后的堰塘和堰塘堤坝下的放水沟渠中,都设置有测量杆,便于掌握堰塘蓄水于用水的水量,既保障农田灌溉,又节约生产用水。
方便群众,整治堰塘558口、增加蓄水45万方
11月9日,农历立冬的第二天,宜都市五眼泉镇鸡头山村村民张国发的心里很暖和:家门口的一库堰塘水又满又清,不仅淘洗便利,投放的家鱼、草鱼长势也好。前几年,这口堰因无人修整,水蓄不满不说,养鱼都不敢投放多。
今年2月,鸡头山村被确定为宜都首批小农水“先建后补”试点,听说国家拿大部分钱修整堰塘,张国发迅速跟村里签定了合同。
宜都于2015年2月开工建设,6 月底全部完工。计划整治堰塘454口、每口堰塘奖补资金2万元、涉及10个乡镇106 个村,实际整治558口、总投资 1162.52万元、增加蓄水45万多立方、实施一般节水灌溉15200余亩、按每口堰塘新增1000立方测算、约增加蓄水45万多立方,实施一般节水灌溉15200余亩、帮助解决15000多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项目实施区内呈现出清淤挖泥、堵漏修堤、功能配齐、水清岸绿的新景象。
宜都的好做法得到中央主流媒体的关注。今年6月28日,央视经济频道《经济半小时》夏收一线栏目专题报道了宜都市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先建后补”的典型做法和管理经验。
据悉,该市还将计划投资1248万元,完成744口堰塘整治及200口水窖建设任务。